[大]
[中]
[小]
摘要:
2010年,甘肃省实现生产总值41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9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984.97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535.49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45.1:40.2调整为14.5:48.2:3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8.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808.55亿元,增长35.2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49.78亿元,增长22.03%。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7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67%。其中,出口总值16.39亿美元,增长1.23倍;进口总值56.86亿美元,增长81.88%。一般贸易出口8.28亿美元,增长38.4%;加工贸易出口2.86亿美元,增长1.2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4%,农村上涨3.6%。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3.6亿元,完成汇总预算的118%,比上年增长23.4%。其中,省级收入130.8亿元,完成预算的114%,增长20%;市县收入222.8亿元,完成预算的120.5%,增长25.6%。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45.3亿元,完成预算的113.7%,比上年增...
2010年,甘肃省实现生产总值41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9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984.97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535.49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45.1:40.2调整为14.5:48.2:3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8.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808.55亿元,增长35.2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49.78亿元,增长22.03%。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7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67%。其中,出口总值16.39亿美元,增长1.23倍;进口总值56.86亿美元,增长81.88%。一般贸易出口8.28亿美元,增长38.4%;加工贸易出口2.86亿美元,增长1.2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4%,农村上涨3.6%。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3.6亿元,完成汇总预算的118%,比上年增长23.4%。其中,省级收入130.8亿元,完成预算的114%,增长20%;市县收入222.8亿元,完成预算的120.5%,增长25.6%。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45.3亿元,完成预算的113.7%,比上年增长23.7%。全省财政支出实现1466.7亿元,完成变动预算的95.8%,比上年增长21.36%。其中,省级支出313.4亿元,完成预算的86.7%,增长16.1%;市县支出1153.3亿元,完成预算的98.7%,增长23.1%。按现行体制结算,各级财政均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一、全力完成预算收入任务,财政支出能力增强
(一)财政收入执行进度快、增幅高、均衡性强。坚持依法科学征管,强化重点税源、潜力税源、零散税源管理,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完善征管办法、深化收缴改革,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非税收入征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迈上了350亿元和740亿元台阶。全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482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3元。
(二)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各级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支出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加快预算下达,加强资金调度,及时拨付资金,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农林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确保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4件、23项”惠民实事的全面落实。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进度有明显提高,结转额得到有效控制。中央财政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55亿元全部落实到项目。全年中央财政共下达甘肃省财力性补助555亿元,比上年增加87亿元;专项补助468亿元,比上年增加51亿元;省级财政下达市县补助929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市县财政困难,增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能力。
二、增加各项资金投入,努力促进经济发展
(一)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综合运用直接投资、财政贴息、参股经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省筹集预算内外资金、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60多亿元,支持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推进污染治理、节能减排、能源节约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省财政拨付资金29.5亿元,安排资金2.9亿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发展。筹措资金124亿元,完成了146户企业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投入资金8.7亿元,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办理出口退税4.3亿元,及时落实了对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50多亿元。
(三)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省财政落实资金6亿元,保证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扶持政策的及时兑现。截至2010年11月,甘肃省家电下乡商品销售136万台,销售额26.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86万多台和18.4亿元。家电以旧换新累计销售4.1万台、销售金额1.65亿元、回收旧家电4.36万台,经销商垫付补贴资金433万元,财政实际支付258万元。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举措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使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同时,推进了清洁环保事业的建设。
(四)积极有效地利用外债资金。省财政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资金2.2亿美元,安排专项扶持资金1亿元,衔接落实对口援建资金1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藏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资金681万元,有利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协调发展。为管好用好资金,制定了《甘肃省藏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五)支持配合地方金融、融资机构筹建工作。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合并重组平凉市商业银行和白银市商业银行组建敦煌银行,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配合筹建工作,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重组后的敦煌银行将进入大型银行的行列,银行网点将覆盖甘肃省内各市州。
三、加大“三农”投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一)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面支出230亿元,比上年增加39亿元。拨付涉农“四补贴”资金25.9亿元,加大了惠农补贴力度。整合资金7亿元,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技术推广,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投入资金6.8亿元,支持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新修梯田面积达到163万亩。全省21个县被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试点范围。
(二)改善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省财政筹集资金7.1亿元,解决了130万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用户10万户。落实资金3亿元,顺利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2亿元,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下达资金15.3亿元,支持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开发等扶贫项目建设。
(三)提升村级公益事业发展水平。甘肃省被中央纳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面试点省份,在总结2009年20个试点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试点县扩大至63个县,中央补助达到4.1亿元。2010年,共拨付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2.2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资金20.7亿元,受益群众达到801万人,极大地推动了甘肃省村级公益事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做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收尾工作。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顺利通过中央验收,化解农村其他债务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2010年8—10月财政部委托驻甘肃省财政监督专员办事处,对甘肃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验收,通过对6市17个县的实地检查考核,中央检查组认为甘肃省化债工作扎实有序,成效显著,基本完成了化债任务。
(五)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建设,提高村级办公经费补助。整合资金2.6亿元,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培训人数达到14万人次。补助资金1.4亿元,支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新增补助1.7亿元,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报酬和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
四、保障民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一)支持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全省教育支出227.9亿元,比上年增加21.5亿元。落实资金12亿元,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资金15.6亿元,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拨付资金17.1亿元,提高高校、职业学校和高中学生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第三期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筹措资金2.4亿元,启动了化解省属高校债务工作。
(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2010年,全省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支出272.7亿元,比上年增加64.4亿元,较好地保证了城乡低保、企业改革、就业再就业、救灾抚恤等方面的需求。城乡低保标准再次提高10%,城市低保标准由月人均185元提高到204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728元提高到850元,总保障人数达到408.9万人。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34个,参保人数284万人,参保率达到77.6%,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56.3万人。拨付资金2.8亿元,向425.7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向10万名大学生发放伙食补贴。补助资金14.1亿元,有效地落实了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补充各地担保基金2.1亿元,新增小额担保贷款近70亿元。拨付资金46.2亿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完成20万户农村危旧房、6000户农村残疾人危旧房、8.2万户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等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6万套、234.3万平方米,为12.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
(三)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2010年,全省医疗卫生支出100.3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支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全省全覆盖,公立医院试点改革顺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基层公共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医保参保率均超过95%,16万名关闭企业离退休人员,31.6万名大学生,50多万名中专、技校、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入托幼儿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城乡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33万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补助标准达到1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达到28.6亿元。下达资金5.9亿元,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惠及困难群众86万人。
(四)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2010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5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进。支持全省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及乡镇文化站、全民健身中心等农村重点惠民工程,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五)支持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了地震灾区居民住房维修和重建任务,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任务”的目标。舟曲、成县等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实施,中央补助资金34.8亿元,省财政当年拨付灾区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资金29.1亿元。
五、提升财政工作水平,完善财政管理体系
(一)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保证新旧税收政策的衔接和过渡。省财政厅积极配合财政部做好增值税转型后续工作,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开征了甘肃省教育附加,实施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征收改革,税收制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健全和细化政府预算体系。省财政试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省级和14个市州本级、36个县全面编制了部门预算,31个县选择部分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预算编制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完整性明显增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深化,在部分市县开展了财政资金支付动态监控试点。
(三)推进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为适应政府预算体系改革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做到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政府采购项目应采尽采,使政府采购“扩范围、上规模”。2010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资金节约率为8.5%,采购项目基本覆盖了货物、服务和工程三大类。
(四)“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平稳运行。加强乡镇财政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资金发放办法。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实行了“六奖一补”考核奖惩政策措施。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扩大,考核评价办法正式出台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分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围绕收入、支出、会计、内部监督,加快建立覆盖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
(五)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检查工作。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小金库”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0年,全省治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334个,涉及金额4400万元;社会团体和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247个,涉及金额3346.7万元。
(六)不断完善行业监管,推动全省会计师事务所做优做强做大。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省财政厅制定并印发了《甘肃省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优做强做大实施办法》,在全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信息化建设与财政业务管理进一步融合,应用支撑平台在7个市州推广实施。优化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结构,实现大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不断扩大业务领域和范围,全面提高执业质量和服务能力。
(甘肃省财政厅供稿,冉英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