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由成都、重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市协同互动、一体发展的经济功能区,它的建设对国家和地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问题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仍不够强。成渝地区经济总量与沿海城市群存在差距。2018年,成渝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5.8万亿元,与京津冀(8.5万亿元)、长三角(21万亿元)、珠三角(8.1万亿元)、长江中游(8万亿元)差距明显。成渝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万元,与京津冀(7.7万元)、长三角(14万元)、珠三角(13.5万元)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只与长江中游(6.7万元)接近,与国家区域战略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是中心城区实力仍然较弱。在2018年全国12个最大城市中,成都中心城区13个地区生产总值为1.25万亿元,重庆中心城区11个地区生产总值为1.05万亿元,分别排名全国主要城市的第8位和第12位,分别只有上海中心城区的38%和23.5%;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2万元和11.2万元,分别排名倒数第2位和第1位,只有深圳中心城区的62%和58%,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还不强。
三是成都重庆“双核独大”。与长三角、粤港澳相比,成渝地区城市结构仍不合理,资源主要集中在两座核心城市,“双核独大”现象比较突出,发展质量优、支撑能力强的副中心城市、次级城市发展明显不足。2018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第二位的绵阳市只有2304亿元。重庆中心城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其他县区经济规模最大的涪陵区也只有1000亿元。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吸收了过多的资源和要素,使得城市结构体系处于失衡的状态。


四是协同发展水平较低。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仍较严重,基础设施发展缺乏有效衔接,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人才和其他要素流动存在障碍。各个城市产业呈现独立发展状态,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招商引资存在一哄而上、同质化无序竞争等问题,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
基本路径
(一)强化核心引擎功能
一是增强成都重庆中心城市功能。成都中心城区要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加快建设“五中心一枢纽”,创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庆主城区要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建设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窗口”。
二是推进成渝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成德眉资要推动同城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大力推进功能平台相互开放。重庆要积极推进主城都市区发展,促进主城都市区内部各区的互联互通,推进主城都市区与“两群”间的互联互通。更加注重人口集聚,吸引用好各类人才,更加注重职住平衡,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
(二)实现成渝的“双城互动”
一是推动相向而行共谋发展。大力实施成都“东进”战略,打造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加快空港新城、天府奥体城、国际高等教育园区建设,推进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建设,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推动重庆渝西片区发展,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以智能产业为核心,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
二是促进中间区域的融合发展。支持成渝中线毗邻地区的遂宁、资阳与潼南、铜梁、大足成立成渝一体化发展毗邻地区合作联盟。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打造成都、重庆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支持成渝间各城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重点推动广安、潼南、达万、泸内荣永等川渝合作示范区向纵深发展,共同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
(三)促进区域间联动发展
一是依托沿江高铁、西渝高铁、西成客专等重要通道,打造经济圈北向东出开放走廊。推进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做强南充—达州组团,推动阆苍南一体化发展。依托成自宜、渝昆高铁、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和长江黄金水道,加强至北部湾港口、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铁海联运通道能力,打造经济圈南向东出开放走廊。推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做强泸州—宜宾组团,推动内自同城化发展。
二是着力培育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南充做大做强,建成经济圈重要经济枢纽、连接成都和川东北的桥头堡。增强达州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能力,建设经济圈对外开放门户城市。把万州打造为渝东北区域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把黔江打造为渝东南区域中心、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促进泸州、宜宾、永川、江津等城市合作发展。
(四)建设高水平内陆开放平台
一是促进“两带两圈”协同发展。依托四川、重庆长江上游港口枢纽优势,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带动内陆腹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双起点的桥梁纽带作用,建设新的区域经济走廊,为内陆地区提供新的交通物流通道服务,促进西部贸易、资金、人流畅通;促进成都、重庆、西安的深度融合发展,在产业互补性、中欧班列、国际旅游线路等方面寻求切入和突破口,探索“西南西北经济圈”合作新领域;依托成渝贵昆环线高铁,密切人员、经济往来,搭建合作平台和管道,打造新“西南地区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协同发展。
二是构筑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积极招引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拓展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开拓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动漫、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推动成都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培育“成都制造”“成都服务”“成都品牌”国际市场空间。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行清单管理模式,重点围绕互联网金融、国际支付与结算、科技金融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开展开放创新试验。
责任编辑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