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财政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不断增加,其中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是仅次于财政拨款的重要方式。财政专项资金为高等学校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基础建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实验室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随着专项资金的快速增长,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预算编制不精准、预算执行进度慢、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审计监督不到位、绩效考核不完善等问题,引起了政府财政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达到提升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
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应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性、科学性以及重要性的认识,在编制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时应组织使用单位、相关专家以及财务部门共同参与,做好专项项目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特别要对支出项目所需要资金做好精准测算,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财政与教育主管部门应提前下达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申报的通知并适当延长预算上报时间,同时应及时总结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使用中的经验与问题,出台相应的预算编制的指标体系、编制标准与管理办法,以指导高校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二)提高预算执行的水平
一是提高预算执行进度。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归口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归口管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摸底,建立执行进度通报机制,财务部门每月反馈各专项执行进度情况至相关校领导、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项目实施部门负责人;同时不定期召开专项执行进度推进会,解决影响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进度慢的问题,切实提高预算执行进度。根据我国目前预算下达较晚的现状和高校于预算年度2月份才开展的实际,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考核进度的要求。
二是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高校财务部门应实现财务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严格审查支出内容的合理性、合规性,支出审核手续的完备性,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防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的跑冒滴漏问题,做到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在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过程中,应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通过建立相关制度保证项目负责人应严格遵守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规定,对于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合规性、真实性负主要责任。针对年终突击花钱造成专项不专用、资金使用缺乏统筹规划、专项资金被挪用等问题,建议财政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与处罚措施。
(三)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
一是加强内部审计。中央与地方高校要加强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要制定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对专项资金的申报、立项程序、使用范围均做出详细规定。审计部门应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对专项资金进行客观、公正、独立的审计,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水平。要建立全过程跟踪的审计机制,对于一些重大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要从预算的编制阶段就介入,实现全过程管理,有效防止擅自调整项目预算、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违规列支、突击花钱等现象的出现,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对于审计中发现的违反专项资金使用问题,及时向学校纪委或主管部门汇报,并根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规定进行处置,以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型”,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要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高校资金使用绩效的效果。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高校要组织相关审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与专业知识,通过相关专业培训、与兄弟高校交流审计经验等手段提高审计队伍水平。
二是加强外部审计。在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外部审计。审计部门要将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列入常规工作并定期开展审计,积极引入外部会计事务所审计,使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受到外部的有力监督。
(四)完善绩效评价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中心。针对目前高校绩效评价由财务部门负责带来的缺陷,建议高校成立由相关专业专家、财务人员组成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心,对项目执行结果进行内部绩效评价,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
二是科学选择评价方法。要根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特点,科学选择绩效评价方法,建议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目标考评法,避免目前大多采用专家打分法而带来的评价不精细、主观因素影响过大的问题。
三是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目标,可将绩效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完成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设备的配置及使用和经济及社会效益共四个一级指标。首先,目标完成情况。此一级指标下可设立目标任务完成率、项目资金完成率两个二级指标,分别考核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预期成果完成情况和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其次,实际支出情况。此一级指标下设预算执行差错率、项目资金支出效率性两个二级指标,分别评价项目各类费用的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异、评价项目资金使用的投入产出率。第三,设备的配置及使用。此一级指标下设设备配置匹配情况、设备利用率两个二级指标,分别评价设备购置的必要性、购置设备的配置及性能是否与专项项目的需要相匹配及评价项目设备的利用状况。第四,经济及社会效益。此一级指标下设科研成果转化率、对本校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三个二级指标,用以考核专项所产生的效益。以上指标综合反映了财政专项所产生的绩效,但各个指标重要程度有所不同。为使各项指标能转化为可以相互比较的数值,可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四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项目的效益,同时也体现了项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财政部门应将绩效评价结果充分应用到以后年度的预算安排,将绩效评价结果情况与高校下一年的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挂钩,对没有完成绩效目标的给予一定的惩罚,真正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督、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要运用”,以激励高校有效执行预算,促进高校完成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