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因势而变、守正创新,切实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十四五”财政工作实践中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建设高质量财政、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树牢六种思想,切实答好“十四五”财政改革发展新答卷。
进一步树牢财随政走思想
坚持财随政走、政令财行,是由财政机关的政治属性决定的,也是财政部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化,必须旗帜鲜明倡导、积极有为践行。推进“十四五”高质量财政建设,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凡事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主动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和“明天的事情今天办”的角度谋思路、想对策,让财与政更加紧密对接、资金与项目更好融合,推动上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同时,进一步强化以财辅政意识,加强对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找准财政着力点,认真履职、主动尽责,切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把好关口,发挥好专业管理者的作用。

进一步树牢高质量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统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建设高质量财政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途径。推进“十四五”高质量财政建设,要把提高质量效益贯穿财政工作始终,着力破除土地财政和粗放式发展的路径依赖,按照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的要求,持续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积极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重点保障“三件大事”、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两新一重”建设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部署落实,着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过持续培植高质量财源,筑牢高质量财政支撑,推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进一步树牢人民至上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十四五”高质量财政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完善财政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把保基本民生放在优先位置予以保障,进一步统筹财力巩固提高就业、养老、低保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水平,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健全财政助推防贫长效机制,加快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全力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助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短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一步树牢过紧日子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对党和政府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过紧日子是中央确定的长期方针政策,不是短期应对措施,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手大脚花钱。推进“十四五”高质量财政建设,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坚持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实行零基预算,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科学配置资金资源,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切实集中财力办大事,落实“六稳”“六保”要求,优先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落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对超范围、超标准以及与相关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避免出台过高承诺、过度福利化支出政策,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切实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列支,同时强化绩效管理,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该花的钱真正花好。
进一步树牢改革创新思想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出明确要求,为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十四五”高质量财政建设,要立足于更好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着眼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动省市县三级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与市县财政关系,扎实推进分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财政收入,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持续推进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等改革,推动优化税制结构,加快推动地方税体系建设。同时,围绕国资国企、政府采购、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等改革,进一步创新突破、对标争先,不断将财政改革推向前进。
进一步树牢以防为先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底线思维,并把“更为安全”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念。推进“十四五”高质量财政建设,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困难挑战的准备,凡事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坚决守好运行底线,合理确定“十四五”时期财政收入目标,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兼顾速度和质量,确保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继续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进一步加大财力下沉力度,持续加强对县级“三保”的动态监控,确保基层财政平稳健康运行。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完善政府债务“借、用、还、管、控”全过程管理模式,健全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依法开好规范举债融资“前门”,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后门”,防止为解决短期问题留下后遗症。坚定不移依法理财,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规章,切实增强红线和高压线意识,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财会监督职能,严格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