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04 作者:江西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今年以来,江西各级财政部门立足财政职能,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坚持“加”“减”并行、“保”“压”并举、“质”“效”并重、“防”“放”并施,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充分激发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财政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打出积极财政政策“组合拳”,着力支持“六稳”、落实“六保”,为夺取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今年以来,为减轻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等经济实体经营困难,有效降低企业负担,省财政厅积极落实国家系列减税降费和江西省以“稳增长20条”为统领的“1+N”政策体系,对国家出台的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等政策,细化配套举措,及时跟进落实,确保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应,进一步稳住市场预期,保住市场主体。截至6月底,在中央授权范围内“顶格”减税降费676亿元,减征缓缴社保收费126亿元;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办企业租金减免政策,为承租国有资产类生产经营用房的5.2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8亿元。
...
今年以来,江西各级财政部门立足财政职能,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坚持“加”“减”并行、“保”“压”并举、“质”“效”并重、“防”“放”并施,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充分激发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财政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打出积极财政政策“组合拳”,着力支持“六稳”、落实“六保”,为夺取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今年以来,为减轻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等经济实体经营困难,有效降低企业负担,省财政厅积极落实国家系列减税降费和江西省以“稳增长20条”为统领的“1+N”政策体系,对国家出台的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等政策,细化配套举措,及时跟进落实,确保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应,进一步稳住市场预期,保住市场主体。截至6月底,在中央授权范围内“顶格”减税降费676亿元,减征缓缴社保收费126亿元;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办企业租金减免政策,为承租国有资产类生产经营用房的5.2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8亿元。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按照“能快则快、能低则低、能简则简”的原则,第一时间出台贯彻落实措施,落实落细税收及租金减免、社保降费、公积金缓缴等惠企政策,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把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底,积极为市场主体纾困,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在江西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用好用足专项债券,拉动扩大有效投资
2019年,江西成功自主发行1171.6亿元政府债券,其中创新发行11种专项债券,为保民生、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今年6月底,中央下达江西省2020年政府债务新增限额1887亿元,其中提前下达的新增债券限额1257亿元已发行完毕;成功发行再融资债券184.4亿元。债券资金投向范围涵盖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以及公共卫生设施、部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稳投资、补短板重点领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真金白银”,为进一步稳住全省经济发展“基本盘”提供重要支撑。
对于今年新增的抗疫特别国债等新增资金,江西加强政策研究和项目储备,加强与中央财政的对接、汇报,重点支持符合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具有较大带动效应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需求,支持公共卫生领域补短板项目,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在用好专项债券上不断提质增效。建立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机制,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力争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更加注重帮扶企业,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力量稳住经济基本盘。截至6月底,已将中央新增直达资金470余亿元全部分配下达至市县基层。
盘活整活财政投入,夯实“三保”基础
支持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地方政府履职尽责,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江西财政积极应对,加强调度分析,坚持县级为主原则,压实“三保”主体责任,加大经费保障和库款资金调度力度和频次,牢牢兜住县级“三保”底线。上半年,已下达市县各项补助资金2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1亿元;向市县调度资金714亿元,超计划调度近百亿元;将中央财政提高的阶段性留用比例现金流26.7亿元,全部留给市县使用,有效保障县级“三保”资金需求,全省“三保”运行总体平稳,未出现欠发工资、基本民生及基层运转保障不到位的情况。
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快实施年初确定的51件民生实事工程。1—6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436.6亿元,其中,安排用于民生类支出2757亿元,占支出比重达到80.2%。特别是坚持就业优先,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切实落实稳岗就业系列政策。截至目前,省财政已提前下达2020年就业补助资金14.1亿元,全省各级财政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18亿元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主要用于确保重点企业用工、支持企业稳定就业、鼓励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强创业担保贷款资金保障,提前下达贴息及奖补资金4.87亿元。截至6月底,全省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5.36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7.57万人次,带动就业27.87万人次。
坚决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加强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坚决助力打赢打好防控疫情影响风险“阻击战”,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歼灭战”。今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0.14亿元,比去年增长20%,并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6.67亿元,目前中央和省级资金76.81亿元已全部下达。2019年度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和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工作获全国优秀,获得中央财政3.8亿元奖励。
面对全年减收增支、收支矛盾突出等因素带来的财政运行压力,江西财政更加密切与税务、人行等部门协作,实事求是组织财政收入,力争完成全年收入增长目标。坚持挖潜开源,加大向上争资争项,盘活财政资金、资产、资源等要素,管好用好土地收入,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统筹用于“三保”。支持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强化扶贫投入,全面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绩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兜牢“三保”,压实基层主体责任,开展监测预警,加大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强化托底能力。精心办好51件民生实事,严禁出台影响财政可持续的支出政策。
优化优调支出结构,着力压减一般性支出
收是支的基础,以收定支是财政安排收支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理财的重要方法。今年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省财政严格执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原则,杜绝超出财力范围安排支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通过节支和提效对冲疫情带来的减收影响,用“政府的紧日子”换“人民的好日子”。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过紧日子”18条硬举措,坚持开源、节流、挖潜,压减、盘活、整合,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坚决把过紧日子财政方针落到实处。
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强和规范省直部门预算管理,预算执行中新增的临时性、应急性支出,通过部门或单位压减一般性支出节省资金或调整支出结构等方式解决。从严控制各类论坛、赛会、展会、博览会、庆典等经费安排。同时,规范政府性津补贴和奖金发放,对自行扩大津贴补贴发放范围、提高发放标准、擅自设立发放项目的地区,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严把支出预算关口。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及大规模维修楼堂馆所;除应急救灾、安全管理、正常报废更换等原因外,2020年各部门暂停通过财政拨款资金新增购置电脑、办公桌椅等资产。对市县当前财力不能承受、不急需或受疫情等形势变化影响短期内难以开工的项目,按程序及时调整项目安排,取消或延后实施。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用“时间”换“空间”,用“特别”政策应对“特殊”时期,着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确保“该减的减到位,该压的压到底”。压减一般性支出,2020年省直部门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总额较上年压减15%以上,劳务费、维修(护)费总额只减不增。压减“三公”经费,2020年各级各部门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接待经费支出总额较上年决算压减15%以上。
加力加码财政杠杆,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为帮助因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和融资难、融资慢问题,帮扶企业“战疫情”“渡难关”,省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杠杆化投入,加力加码实施系列财政金融政策,加强政策协同,切实降低企业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促进全省“2+6+N”产业发展。
持续做大财政“两通”规模。2020年,财园信贷通新增及续贷企业的贷款利率,按一年期LPR上浮不超过30%降低为不超过25%执行,为全省中小微企业节约利息支出1亿元。鼓励财园信贷通对接支小再贷款,增强银行投放支小再贷款的信心。截至6月底,财园信贷通当年累计发放贷款201.76亿元,同比增长45.91%,惠及中小微企业3932户。出台“财政惠农信贷通”新政策,从优化服务、稳定发放、提升质量等方面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负担。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贷款664.15亿元,累计受益户数达13.68万余户,贷款余额113.32亿元,当年新增贷款49.84亿元。
持续做大省产业引导基金规模。用好用足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模式,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截至6月底,省引导基金累计发起设立53支子基金,工商注册总规模343亿元,累计已完成项目投资落地199亿元,平均杠杆比例为1:4.3,投资收益1108万元;成功助力本土企业晶科电力IPO主板上市。
持续做大融资担保规模。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25条政策“干货”,聚焦完善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创新“抗疫担保贷”“复工担保贷”“银担复工贷”等系列“抗疫”担保产品,为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6月底,全体系为全省1465户企业提供74.19亿元系列“抗疫”担保贷款,为企业减免担保、再担保费2955.18万元。截至5月底,省农担公司累计担保169.11亿元,累计担保户数达2.85万余户,担保余额86.25亿元,当年新增担保42.81亿元,新增担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50户。
“防”“放”并施兜住底线,确保财政稳定运行
坚决确保疫情“防控”资金需要。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安排相关经费,并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拨付防控资金。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紧急下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医疗保障、经费保障、政府采购、库款调度等文件50多个,充分发挥财政兜底作用,对患者实施免费救治,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定点医疗机构不因医保总额预算管理规定影响救治,积极保障医护人员待遇。截至6月底,全省财政已投入33.3亿元用于疫情防控亿元用于疫情防控。同时,综合运用财税优惠、贷款贴息、资金补助、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疫情防控重点物资保障企业扩大生产。截至6月底,全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符合再贷款贴息政策544笔,贷款金额96.4亿元,财政承担贴息资金2.1亿元。
坚决防住债务风险。省委、省政府出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债务动态监测、风险预警、约谈问责等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市县财力、债务风险等因素合理分配债务限额。严格落实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层层压实化债责任,确保如期完成年度化债任务。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整合转型,力争年底前各设区市整合为2至3家,各县(市、区)整合后不超过2家,乡镇不保留融资平台公司。
坚决推进“放管服”改革。本着“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梳理、优化、压减财政政务服务事项和权力清单,在非税收缴、政府采购、预算评审、会计服务等领域推行“一网通办”和“一次不跑”“只跑一次”,精简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为企业和个人创造实实在在的便利。全面实施财政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一体化改革,收缴系统与“赣服通”成功对接,实现交通罚没、教育缴费、医疗票据等在线缴交;推广运用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模式,建立政府采购“绿色通道”,提高采购效率;财政预算投资网上评审正式运行,会计业务审批推行“零见面”,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支机构执业许可预约服务,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着力深化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制定出台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在省直行政单位和参公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零基预算,选择一些部门一级项目支出绩效目标随部门预算上报省人代会审议并公开,提高部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生动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责任编辑 刘永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