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海钩沉】
温叟累居显要,清贫尤甚,未尝受人馈。知贡举时,有经学门生居畿内者,献粟草一车,温叟却之。其人曰:“此物出于躬耕,愿以致勤。”温叟不得已而受之。即命家人置衣一袭以为答,计其直即倍于粟草矣。自是无敢献遗者。
——王君玉编《国老谈苑》卷一
【品读】
刘温叟(909—971年),字永龄,五代十国时期至北宋初期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仕宦世家,其先祖为唐初武德功臣,其父亦在后梁、后唐官居要职。7岁以写文章擅长。成年后以恩荫步入仕途,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个朝代,曾出任监察御史、都官郎中、御史中丞等职。性情稳重方正,举止遵循礼法,为官清介,其清廉故事流传后世。
据北宋人王君玉的笔记史料《国老谈苑》记载,刘温叟官居显要,但却甘于清贫,从未接受过别人的馈赠。有一次,他在担任主持贡举考试的官员时,一个门生给他送来了一车粮草。刘温叟再三拒绝。这个门生说:“这是自家耕种而得,献给您只是想表达一下心意。”刘温叟推辞不过,不得已接受了下来,但是却马上命家人拿来一套新衣送给这个门生,作为答谢。这套新衣的价值高出这车粮草的价值一倍还多,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给刘温叟送礼了。
...
【史海钩沉】
温叟累居显要,清贫尤甚,未尝受人馈。知贡举时,有经学门生居畿内者,献粟草一车,温叟却之。其人曰:“此物出于躬耕,愿以致勤。”温叟不得已而受之。即命家人置衣一袭以为答,计其直即倍于粟草矣。自是无敢献遗者。
——王君玉编《国老谈苑》卷一
【品读】
刘温叟(909—971年),字永龄,五代十国时期至北宋初期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仕宦世家,其先祖为唐初武德功臣,其父亦在后梁、后唐官居要职。7岁以写文章擅长。成年后以恩荫步入仕途,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个朝代,曾出任监察御史、都官郎中、御史中丞等职。性情稳重方正,举止遵循礼法,为官清介,其清廉故事流传后世。
据北宋人王君玉的笔记史料《国老谈苑》记载,刘温叟官居显要,但却甘于清贫,从未接受过别人的馈赠。有一次,他在担任主持贡举考试的官员时,一个门生给他送来了一车粮草。刘温叟再三拒绝。这个门生说:“这是自家耕种而得,献给您只是想表达一下心意。”刘温叟推辞不过,不得已接受了下来,但是却马上命家人拿来一套新衣送给这个门生,作为答谢。这套新衣的价值高出这车粮草的价值一倍还多,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给刘温叟送礼了。

《礼记•曲礼上》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刘温叟很好地运用了“礼尚往来”这个儒家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既然门生为表心意送来一车粮草,在难以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下来,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给门生一套高出粮草价值一倍的新衣作为回赠。“加倍还礼”既不失了礼仪,也让这“一来一往”不超出他与门生之间单纯的人际交往,更让这个门生以及那些也打算送礼的人打消了凭借送礼谋取私利的念头。刘温叟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由政权更迭混乱频繁的五代十国到政权逐步稳定统一的宋朝的过渡时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刘温叟依然能够清廉自守,本已是难能可贵,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以高超的廉洁智慧,巧妙地化解了坚守清廉与“礼尚往来”之间的矛盾,更达到了“拒礼”的长远效果。
刘温叟后来又担任了许多官职,然而其清正廉洁始终如一。北宋初年,他出任御史中丞之职。按照旧例,朝廷每月发给官员一定的公用茶费,其中御史中丞发给一万钱,若公用不足,则以罚没贪官污吏的钱款作为补充。刘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分文不取。晋王赵光义(即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听说刘温叟清廉,就派人给他送去了不少钱。因为赵光义不仅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而且在“陈桥兵变”中有拥立赵匡胤称帝之功,所以地位仅在赵匡胤之下。在这种情形下,刘温叟只能拜受这些馈赠之钱,但却将其存放在西舍房中,并让府吏封缄后复加印记再离开。第二年端午节,晋王赵光义又派人给刘温叟送去粽子、执扇等物品。所派之人正是去年送钱的人,他看到西舍的封识依旧,根本没有动过,回去后便汇报了所见一切。晋王赵光义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以前他接受那些钱,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也不启封打开,可见他的清节品行是愈加坚定了。”于是命令府吏把这些钱物运回晋王府。后来,赵光义登基后,依然十分感怀刘温叟的清廉操守,认为当时的大臣中“罕有其比”。
刘温叟清正廉洁,恪尽职守,在朝中有声望,深得宋太祖器重。他在兼任吏部铨选时,针对当时吏部选官制度中存在的诸多漏洞,向宋太祖建言改革。刘温叟担任御史中丞长达12年,屡次请辞,宋太祖都认为很难再找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一直不予允准。971年,刘温叟罹患疾病,宋太祖知其家贫,便赐给他一些器物钱财以供家用。数月后,他病逝于家中,卒年63岁。其子孙多在朝中为官,且以清廉有为留名史册。《宋史》中曾高度赞赏这个家族,指出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世家大族多流离失所,而惟独这一支刘氏家族延绵兴盛。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