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基础性科研院所、公共文化部门、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公益性事业单位,一直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财政拨款是此类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类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自主理财意识淡薄,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三环节均存在不足。尤其是在绩效评价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对预算绩效评价重视不够,缺乏绩效管理意识。自2000预算年度我国进行部门预算改革以来,虽然各公益性事业单位均在积极探索整体绩效评价,在预算编制时已经开始引入绩效管理的内容,在内部管理和控制上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对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科学的认识,对绩效考评的结果即预算支出后的绩效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这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单位多重视资金和项目的申请,仅仅关注预算是否拨付和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忽视经费使用后的质量和效益,对预算资金投入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没有进行全面考察和运用。
二是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评价时,没有明确设定绩效目标,到底哪...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基础性科研院所、公共文化部门、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公益性事业单位,一直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财政拨款是此类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类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自主理财意识淡薄,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三环节均存在不足。尤其是在绩效评价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对预算绩效评价重视不够,缺乏绩效管理意识。自2000预算年度我国进行部门预算改革以来,虽然各公益性事业单位均在积极探索整体绩效评价,在预算编制时已经开始引入绩效管理的内容,在内部管理和控制上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对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科学的认识,对绩效考评的结果即预算支出后的绩效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这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单位多重视资金和项目的申请,仅仅关注预算是否拨付和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忽视经费使用后的质量和效益,对预算资金投入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没有进行全面考察和运用。
二是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评价时,没有明确设定绩效目标,到底哪些指标应该纳入评价体系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改革后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社会公益服务性质,其产出与成果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有非经济方面的,如培养的人才和科技成果,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等。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相对完整、科学和实用,同时还要具备可操作性,既要有传统的财务指标,也要有反映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非财务指标。现有的评价标准是根据相关项目的政府部门或行业标准确定的,没有统一的参考依据,导致其具有较浓的主观性和经验主义色彩。由于没有建立完善健全的预算绩效体系及标准,使得预算绩效考评近乎流于形式。
为了解决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对单位预算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及经济性、效益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的考评。

(一)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的组织体系。在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下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委员会,履行以下主要职责:监督预算审议、批准和执行全过程,并协调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年终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对下一年度的预算调整提出建议。委员会由单位党政领导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在此基础上成立由单位预算委员会、日常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执行部门组成的绩效评价小组,同时各预算单位的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项目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
(二)设立系统的绩效评价机制。在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编制科学的预算只是第一步,执行和监督执行是重要的第二步,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在项目立项前有绩效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绩效分析、项目完成后有绩效评估,在预算管理各个环节和时间段,针对预算绩效的科学性、收益性和高效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健全预算资金分配与预算绩效考评有机结合的管理约束机制,将本年度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主要参考依据,对实施效果较差的项目予以减少或取消资金安排,其次要建立预算管理与预算绩效考评有机结合的单位财务整改机制,对绩效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单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如图所示:
通过以上机制,可评价预算方案制定是否合理,业务部门执行预算是否有效,如果预算编制合理(即内部预算执行部门的绩效指标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异处在正常区间)、执行有效,则给予肯定,评价标准值也可继续使用,如果方案编制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即为非正常差异,则应分清责任,分别给予编制部门或执行部门惩罚。
(三)构建合理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合理设置权重,为绩效评价提供具体操作方法及衡量尺度。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从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构建,预算绩效考评最终范围要涵盖事业单位的所有收支,即把事业单位预算中的全部收入预算、整体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都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设计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时应遵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科学性、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对于绩效考评中使用到的定性指标,可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在听取执行部门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后再以评分方式确定。指标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服务质量三个方面构建并选取,尽可能细化,让其具有可操作性。在指标体系构建时还要充分考虑被评价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行业特性,例如高等学校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考核筹资绩效的指标,如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自筹经费年增长率、拨款增长率等;考核资产绩效的指标,如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固定资产年增长率等;考核发展潜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总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等;考核社会绩效指标,如毕业生就业率、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三公经费控制率等。
指标权重表示对指标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权重的确定亦是预算绩效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有德尔菲法、区间统计法、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所评价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
(四)确定评价标准。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标准应结合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及预算管理要求确定,并和评价指标体系相匹配,才能发挥出绩效评价的效果。在不同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行业特点均非常突出,在各种标准中,行业标准由于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和易取得性等优点得到了较广泛应用,同时还应兼顾计划标准、历史标准和先进标准等。对某一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评时,将其综合绩效得分与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高于行业标准值,正向分值差越大,则说明预算资金使用效果越好,该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也越高。
责任编辑 廖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