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省罗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辖区内“五山一水四分田”,产业构成中农业、房地产业占较大比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财政收入依赖非税收入和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在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回落的情况下,财政收入面临较大压力。如何推动经济科学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成为罗山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尽管近年来罗山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3年,罗山县产业结构为29.5:35.9:34.6,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水平较为落后,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税源结构比较单一。2011—2013年,罗山县建筑业、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61.9%、79.2%和80.4%。财政收入对建筑业、房地产业过度依赖,收入增长受房地产行业影响明显。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形势不明朗、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下滑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非税收入增长较快,但管理滞后。2009—2013年,罗山县税收收入总量增长了2.4倍,非税收入增长了2.7倍...
河南省罗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辖区内“五山一水四分田”,产业构成中农业、房地产业占较大比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财政收入依赖非税收入和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在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回落的情况下,财政收入面临较大压力。如何推动经济科学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成为罗山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尽管近年来罗山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3年,罗山县产业结构为29.5:35.9:34.6,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水平较为落后,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税源结构比较单一。2011—2013年,罗山县建筑业、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61.9%、79.2%和80.4%。财政收入对建筑业、房地产业过度依赖,收入增长受房地产行业影响明显。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形势不明朗、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下滑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非税收入增长较快,但管理滞后。2009—2013年,罗山县税收收入总量增长了2.4倍,非税收入增长了2.7倍。非税收入在2011—2012年达到顶峰,年增长分别达到了36.3%和48.9%,而同期税收收入仅增长26.4%和20.6%,非税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与此同时,非税收入管理滞后,尽管已经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但大部分仍返还给执收部门,政府只统筹了很少一部分,导致政府可用财力较少、财政收入“虚胖”。

二、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加快推进工业化。无工不富,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仍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经过近年的发展,罗山县产业集聚区和石材专业园区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石材加工、石材商贸等主导的产业格局。要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强、投资强度大、税收贡献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形成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同时,加快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工艺和先进科技,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突出旅游带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罗山县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潜力巨大。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积极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抓住与信阳市中心城区协同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仓储、金融、信息第三产业发展,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三是突出农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粮食、茶叶、蔬菜、畜禽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同时,注重品牌培育,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布局,统筹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大力支持城市道路、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形成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格局,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业、建筑业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既要保持一定的房地产投资强度,又要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需求,防止出现市场泡沫,实现房地产业理性健康发展,避免行业兴衰导致财政收入剧烈波动。
(三)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河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从2014年5月1日起施行,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具体规范。应以实施《条例》为契机,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逐步将出租车经营权、公共场地停车泊位收益、冠名权、广告权等国有资产(资源)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管理范围,避免征管“盲区”。同时,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强化稽查,杜绝非税收入“跑冒滴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让非税收入形成地方财政的“真金白银”,增强政府统筹能力。
(四)加强税收征管。加强纳税宣传,克服重征管、轻宣传思想,加大税务知识的宣传普及,培养居民纳税意识,营造积极的纳税环境。坚持依法治税,制止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杜绝“人情税”、“关系税”,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加强财政、税务、工商、房管等部门在涉税环节的沟通协作,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转变发展观念,正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客观事实,摒弃一味追求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理念,抓住国家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机遇,顶住转型阵痛,放水养鱼,涵养税源,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杜绝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为结构调整创造宽松环境。严格落实财税政策,全面落实“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支持就业创业、清理行政性收费等财税政策,为企业减负增收,助力企业发展。积极搞好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让更多的企业轻装上阵,激发经营活力。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深化银企合作,完善担保体系建设,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