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以来,钦州市由点及面,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钦州市共计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5995个,覆盖全市近80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8%,其中:修建道路1698公里,桥涵89座,人饮工程72处,文体活动场所334处,篮球场251个,建设资金总额达8.2亿元,受益群众达到340万人。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加强民主决策。在加强引导规划的同时,充分做到“农民事、农民议、农民办、农民自己做主”。在选择项目上,先议群众最关注、最着急、最关乎生产生活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的申报都由村民民主议事会议决定,要求村民在决议书上签字按手印。项目筹资、工程管理等事项也都由村民大会决议。


调动农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建立市、县(区)、镇、村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市抓县(区)、县(区)抓镇、镇抓村、村抓组,一级抓一级,自上而下的联动工作机制,督促镇村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发动。2009年之前,灵山县佛子镇睦象村60多户人家的饮用水全靠3公里外的一座山上的水井,水井蓄水少,水管细,村民们用水十分困难。盼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后,在财政奖补8万元的激励下,村民们积极筹资20万元、筹劳2000多个劳工重新挖井建水池、埋水管,建成了40多立方米的水池(井),解决了村民们多年来的饮水难题。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规范项目管理。按照自治区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管理暂行办法、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完善项目操作标准文本,从立项,到审批、施工、竣工验收,直至资金兑付,以及项目建设前后的照片,都建立了规范档案。
实施阳光操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工程实施前、实施中、验收后全面公开公示,做到工程预算公开、筹资筹劳公开、资金使用公开、工程验收及决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感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在公公正正地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从而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们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
实行专户管理。财政奖补专项资金由县(区)财政纳入专户,严格依据项目评审结果,按照规定比例确定奖补数额。针对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源性,依照项目进度,严格管理。项目通过论证后,除财政奖补资金外,村民自筹资金以及其他投入资金也都必须全部存入各镇财政所开立的专户。项目实施后,项目资金按工程进度分期给付或工程结束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付,项目资金纳入镇财政所专户核算。

严格工程质量监督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除镇政府、财政所专管员和各村专门人员对每个项目进行质量和进度跟踪检查外,县(区)综改办工作人员实行不定期抽检,督促工程进度及质量。工程完工后,项目村向镇政府申请前期验收。前期验收合格后,由镇政府向县(区)综改办申请清算验收。县(区)综改办派出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到点验收时,要对工程长度、宽度、厚度及面积等进行测量,看是否达到设计标准;通过走访村民了解各环节是否按规定进行公示并听取村民代表意见;检查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真实、透明,是否出现筹资投劳过程中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在各方面均达标后方可通过验收。
注重后期管护和使用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落实责任,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和管理上的混乱。制定垃圾清运管理制度、各种村规民约,以及“清洁乡村”活动的保洁机制等一系列的管护机制,还对村卫生保洁员、监督员等工作职责进行规范。各村组的管护办法都有明确的管护原则、范围、主体、标准、方式,形成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保障了村庄环境整洁及公共设施完好。
设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密切党群关系。适应新形势,加强针对性,利用所建的文体设施,开展为群众所欢迎、为群众所接受的活动。把村支部建设成为农村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心,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决策中心,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心,凝聚党心民心的组织中心,围绕经济发展,开展党群活动,形成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强大合力。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
改善人居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较好地改善了试点村原来“脏、乱、差”的环境状况,配套建设了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多项便捷服务,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得到较大提升。村民们普遍反映,由于文化中心的建设,逢年过节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年轻人改变以前成天打麻将的习惯,聚集到文化中心开展篮球赛、象棋等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另外,由于超过80%的项目都是道路硬化工程,解决了很多自然村多年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行路难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多的村民安于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提升农民素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从更深层次讲是对科学、文化、卫生的普及,是现代文明在农村的播种。乡村越来越美丽和谐,村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民主意识不断加强,“爱美”热情不断被激发,自觉凝聚力量保持村庄的环境整洁,做好绿化种植的养护,以及公共设施的保养,在“我建设我维护”的良好氛围中被科学、文明观念所滋养,日渐成为高素质的新农民,进而营造起健康、向上、民主的社会新风尚。
带动产业转型,带动农民致富。因地制宜规划,科学合理推进钦州特色产业发展。如浦北县竹根村背倚五皇山省级地质公园,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规划打造集休闲、娱乐、农家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村。钦北区平吉镇垭塘村农场队以经营乡村集约化经济为目标,培育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运输道路畅通后,品牌农业加快发展。他们通过实践创新了旱鸭养殖技术,打造了“科盛香鸭”品牌,存栏达3万羽以上,产品销往钦州、南宁、北海、防城港等地。农村合作社建设不断壮大,更多农民土地入股增加收入,方便了群众就业,解决了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50人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及股权收入达2000元,201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7712元。
责任编辑 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