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海钩沉】
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
——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
【品读】
李义琰(?—688年),唐朝魏州昌乐人(今河南南乐县)。其先祖为陇西名门望族,后迁徙至中原地区。博学多识,应科举试,考中进士科,历任太原尉、白水令等职,因“有能名”,政绩突出,累迁至中书侍郎。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6年)擢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位居宰相之列。
据《新唐书》记载,李义琰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在生活上却依旧保持着简朴,“宅无正寝”,没有一间像样的正厅。他的弟弟李义琎特意从市场上采购了一批木料送到家中,可是李义琰却不允许开工营建,还对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位列宰相,尚且自愧,还要营造华屋美宅,这是要加速我的灾祸来临呀,哪里是对我好呀!”李义琎不以为然地说:“凡是做到县丞、县尉这些职位的官员都会给自家营造宽敞高大的房屋,兄长您居于高位...
【史海钩沉】
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
——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五
【品读】
李义琰(?—688年),唐朝魏州昌乐人(今河南南乐县)。其先祖为陇西名门望族,后迁徙至中原地区。博学多识,应科举试,考中进士科,历任太原尉、白水令等职,因“有能名”,政绩突出,累迁至中书侍郎。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6年)擢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位居宰相之列。
据《新唐书》记载,李义琰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在生活上却依旧保持着简朴,“宅无正寝”,没有一间像样的正厅。他的弟弟李义琎特意从市场上采购了一批木料送到家中,可是李义琰却不允许开工营建,还对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位列宰相,尚且自愧,还要营造华屋美宅,这是要加速我的灾祸来临呀,哪里是对我好呀!”李义琎不以为然地说:“凡是做到县丞、县尉这些职位的官员都会给自家营造宽敞高大的房屋,兄长您居于高位,哪能简陋到这种地步呀?”李义琰解释说:“不是这个道理。凡事都很难完全称心如意,事物也很难一兴再兴,两全其美。我既然已经身居高位,还要住高大宽敞的宅第,若没有大德,是一定要遭受灾祸的呀。”最终,直到木料日久腐烂,李义琰也没有允许动工建造。
从我国传统文化看,宅第府邸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是家的具象化,更是身份的最佳象征。一般来说,楼阁亭台、雕梁画栋的私人府邸是一个人“非富即贵”的外在体现。李义琰所处的时代虽是唐朝初期,但经历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唐朝的经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社会财富也在不断积累,一个升任了宰相之位的高官修建自己的宅第,应该也不是有悖常理的,况且如李义琎所言,当时的县丞、县尉都要把私宅修建得高大宽敞,那么,与宰相地位相符的宅第更应该是高堂华屋了。然而,李义琰却坚决拒绝扩修私宅。“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是他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对地位与财富的审视,也是他能够在权势、地位面前保持清廉谨慎态度的认知基础。参透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并始终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李义琰身居高位而不营私宅,不仅体现了他的谨慎自律,更反衬出他的廉洁智慧。
李义琰为人忠直,早年出任太原县尉。当时的并州(今山西太原)都督李勣作为大唐开国功勋,威名远扬,下属都很敬畏他,只有李义琰敢于与之争论是非,李勣因而对他很是器重,以礼待之。李义琰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唐高宗李治每次有事询问他时,他也依然是直言无所避讳。唐高宗因体弱多病,打算让皇后武则天摄国政,召集朝臣商议此事。李义琰与中书令郝处俊忠言直谏,劝阻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之后,章怀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李义琰等人上疏请求保留李贤的太子位,但却获罪被罢官。不久,高宗赦免了这些被罢官员,这些官员都高兴地叩头谢恩,只有李义琰一人主动承担罪责,痛哭流涕,时论皆认为他讲求道义。
李义琰后来因改葬父母触犯了舅族的利益而遭到高宗的斥责,遂以足疾告老回乡,公卿以下的文武百官都到长安城通化门外为其饯行,时人皆把他比作汉代的疏广。疏广是西汉宣帝时的太傅,荣归故里后,将朝廷的重金赏赐变卖,与同族百姓一起分享,不为子孙购置任何庄田宅第,认为旧有的田产已经足够子孙日后养家,为他们留下太多的财富,反而招致祸患,“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祸”。李义琰不营私宅,亦不为子孙留财产,也正是与疏广一样,深谙其中的道理。

685年,唐睿宗李旦继位,朝政实际上由武则天掌控,打算起用李义琰为怀州刺史,他坚辞不就,于688年卒于家中。李义琰的清廉事迹不仅载于史册,也为后人所传颂,明代著名学者何良俊所著《语林》一书中即收录其不营私宅的故事。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