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有望“十连丰”、高产油茶面积全国第一、水产品出口居内陆省份之首、柑橘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江西鱼”已成为港澳居民抢手货……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过程中,江西省财政建立起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被推广到田间地头、果园菜地,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个个现代农业项目在赣鄱大地“开花结果”。
“好钢用在刀刃上”——扶持五大特色农业
江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源的省份之一,是全国油茶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柑橘产业市场占有率较高,蔬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因此,江西选择了这五大区域性最有优势且最有潜力的主导产业作为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对象,进行总体规划,使资金向优势区域聚集和扩展,推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以形成“集中效应”。在资金安排上,一个项目区内的老区建设、水土保持、林业、水利、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支农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实现规模效益,让特色产业优势更明显。如今在万载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农民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进行耕作,而是蹲在田头观察水稻每一天的长势,记录水肥情况,监测病虫发生趋势,及时调整水、肥供应和对症下药。农民还从农技部门习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农田吃上了“营养餐”,全县复种指数提高三成,年亩产平均提高80公斤。
目前,江西成为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产业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时,支持一个成功一个,使得现代农业项目逐步向更多县市扩展,全省优质柑橘项目重点是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靖安椪柑和新余蜜橘等,项目县由2008年的10个,累计增至2012年的23个。鄱阳湖湖区改造10万亩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县由2008年的13个,累计增至2012年的61个。油茶产业项目县也由2008年的8个,累计增至2012的43个。
“牵住牛鼻子”——推动产业发展升级
要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无疑就要抓住推动产业升级这个“牛鼻子”。江西省财政将资金集中投入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提升,避免“撒胡椒面”,迅速提升农业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化水平。新干县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建立起可调温调湿的标准化蔬菜大棚,免费给技术能手使用,种苗产量迅速上升,销往全省,外省客商也来订购。在湖口县南北港水产场,得益于财政资金的支持,水产场700多亩鱼塘经过标准化和健康养殖建设,面貌一新,四大家鱼种苗产量由原来15万公斤提升至20多万公斤,其中草鱼、鲫鱼种苗全部外销。
仅去年,全省就高质量建设了18.75万亩标准粮田;改造了5.46万亩池塘,使之成为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成14万亩标准化柑橘生态示范基地,提升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成4万亩标准蔬菜田和5个集约化育苗繁育中心;全年还新建了优质高产油茶林20万亩。
“管好钱袋子”——确保资金分配落到实处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竞争性资金,而不是实行普惠制,是由财政、农业等方面的专家根据投资概算、县级配套资金、进度安排、质量保证等方面综合评分,确定综合分数靠前的区县为现代农业标粮项目县。
为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省财政厅按“看得见,摸得清,有指标,能考核”的原则,针对不同建设内容,采取“直接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实物补助”等多种支持方式,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除了突出主导产业、区域优势、关键环节外,江西还着重突出绩效考评——各项目县在资金安排上,不得单独切块或单独设立其他小型专项资金。市、县财政必须安排相应的现代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必须落实经营主体,建设项目必须落实建成后管护责任。必须注重产业提升、项目统筹、资金整合、机制创新,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成效。
“四两拨千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随着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深入实施,各地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样化模式。去年,江西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的引导下,共整合财政性资金7.91亿元,吸引金融信贷社会资金投入8.36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在整合支农资金,带动社会性资金投入的同时,江西现代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也得到了发挥。在现代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可直接就近安置农民务工,促进农民就业。如柑橘项目预计全部完成后,可新增约4万个就业岗位,到今年直接从事柑橘基地管理可达50万人,带动果实采收、运输等相关行业就业总人数可突破80万人。水产项目池塘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大大改善,从而带动渔村的生产设施、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条件改善。
如今,放眼赣鄱大地,从赣江源头的石城县,到鄱湖之滨的湖口县;从赣中盆地的吉安县,到赣东北山区的乐平市……一个个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描画田园好风景增墨添彩。财
责任编辑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