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呈持续增长态势,这在提高医疗水平、较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配置标准不全,现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也仅对设备类别、价格等予以规范,对设备报废更新年限及可配数量等没有明确规定,造成设备配置和处置依据不充分,审批程序不透明。二是配置行为随意性较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行业监管职能,对区域内医院配置大型设备缺乏科学完整的配置规划,无法有效遏制医院间无序配置大型设备的行为。三是共享共用程度不高,使用效率偏低。部分医院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较少关注挖潜、盘活和用好现有资产和资源。四是报废处理不规范,医院大多依据厂家的设计使用最大年限及职业判断来确定设备的更新报废,有些设备未到设计使用年限就提前报废,有些设备则超期服役。部分淘汰的设备,未经审批就出售或租赁给基层医院(所),虽节约了资源,但存在较大的医疗隐患。五是举债配置设备,并以土地房产或政府信用作为融资担保,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在加大医院财务成本的同时,也必然使政府承担巨大的偿债风险。
为加强大型医疗设备的科学配置和管理,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严格执行上级关于甲类、乙类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并尽快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非甲类、乙类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明确设备配置的具体依据指标,如床位数、日专科门珍人次、设备收益率等,切实提高配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是建立区域规划制度,创建共享共用平台。由卫生、发改委、财政、监察和质监等部门及特聘专家共同组成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管理委员会,对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进行规划和审批,防范过度、过乱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根据区域医疗卫生发展需要,适时建立大型综合医疗检测中心,在集中原分散检测设备的基础上,更新、充实新型实验仪器设备,引进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和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设备、人才和技术优势,将医疗检测作为主业来发展。现阶段,应积极推行数据和资源共享机制,由卫生主管部门统一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内各医院的检测结果共享共用。
三是建立使用和报废管理制度。卫生主管部门应对失去使用价值和维修价值或因技术进步急需淘汰的设备,建立一套规范的认定和审批程序,防止无序更新、资源浪费和带病作业等情况的发生。努力探索实现医疗设备无偿或有偿回收机制,在设备购置时就应与厂家协商,充分考虑设备到期后的有偿或无偿回收利用,切实降低设备的报废成本,防范违规出售和使用二手医疗设备。
四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医院要加强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对每类甚至每台设备设定科学细致的考核指标,如成本收回期、使用率、收益率和维修成本等,作为医院科学投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依据。政府有关部门应从设备的取得是否合规、使用是否充分有效、预期目标是否实现、有无闲置情况、处置是否符合要求等几个方面,建立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综合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评价结果定期公示通报和奖惩问责制度。
五是加强债务风险管控。财政部门应建立和加强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预算的编报审批制度,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大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对大型医疗设备实行政府采购,逐步扩大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严防医疗机构购置进口二手大型医用设备;加强医院债务管理,控制债务规模和举债用途,对设备类举债需经过严格论证审批。适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院配置医疗设备领域,加强合作力度,开拓合作新模式,切实降低医院过分依赖举债的现状,避免债务风险聚积。财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