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综合改革是中央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而实施的重大决策。改革实施七年以来,有力推进了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不仅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夯实了党的群众根基,而且使广大农村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当前,我国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民求富、求安、求乐、求做主的愿望日益强烈。党的十八大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进行了安排部署。与新的要求相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日益增长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需求与资金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代使命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健全之间的矛盾。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两个“大提升”,共圆“美丽乡村梦”,就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农村公共财政、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三个“全覆盖”。
(一)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实现农村公共财政全覆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而城乡一体化离不开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的有力支撑,这需要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上下功夫。围绕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保障能力的提高。做好“收、支、控”:一是做大做强县级财政,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激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培育县乡主体税种,加快构建地方税体系,夯实县域财源基础。二是明确农村公共管理事权与支出责任,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文化等公共事业全部纳入县乡事权范畴,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服务“三农”的功能,使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更加适应农村公共服务要求。同时,提升义务教育、医保、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层级,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三是提高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将适宜省级调控和管理的事项明确为省级支出责任,同时适当提高省级财力占比,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扩大“一事一议”范围,实现农村公益事业全覆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经过五年的探索,这把“金钥匙”成功开启了农村公益事业之门,解决了村民需求最迫切、收益最直接的村内民生项目,掀起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热潮。但由于政策限制,目前的奖补标准较低,筹资的规模较小,“一事一议”这匹“小马”很难拉动农村公益事业这辆“大车”,亟需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逐步实现农村公益事业的全覆盖。同时按照村庄规划布局实行分类推进,争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实现农村全覆盖。对规划保留村实行“特惠制”奖补政策,整村、连村推进,完成街道硬化、饮水安全、公共绿化、亮化、村民活动中心、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基本公益项目;对规划非保留村实行“普惠制”奖补政策,主要以解决村内街道硬化、饮水安全为公益事业建设目标。据调查测算,要实现2020年农村基本公益事业建设全覆盖目标,河北需投入财政奖补资金850亿元,每年约需120亿元,而现行资金投入每年不足30亿元,若要完成设想目标,中央和地方财政均需要大幅度提高投入规模。
(三)建立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全覆盖。当前,国家尚未明确村级公益事业项目运转维护经费渠道,加之农村集体收入普遍偏低,很难对已建成财政奖补的项目进行有效管护。河北省作为全国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及时总结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共安排财政资金1.6亿元,平均每个试点村6.4万元。通过试点,吸取成功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在引导农民自觉管护公共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制度和经费长效投入机制,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增强农村造血功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大提升。村级公益事业用于满足全体村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村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都有建设的责任,需要由公共财政、村社集体以及村民生产和提供。村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的直接受益者,靠财政投入来承担大部分支出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受益大小承担部分成本。河北省农村中有1/3无集体收入,1/3收入不足5万元,大于10万元的不足1/10,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不具备自我服务的能力。而发展集体经济则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市场、户籍、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的城乡统筹将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于此,应当加快推进园区型、商业型、物业型、资源型、产业型等新型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示范试点建设,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做到破除限制和优惠扶持相结合,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逐步提高村级自我服务能力。
(五)围绕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前,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政策多为锦上添花,扶大扶优扶强,造成政策覆盖面偏低。从财政角度来讲,需要探索设立村级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财政奖补项目,重点扶持农村合作组织起步和成长,鼓励村级组织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创办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搭建“凝血”平台,以农业技术部门为支撑参与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这既有利于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竞争力,又有利于将土地确权为股权,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组织,保护农民权益。
(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共圆美丽乡村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必将成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主攻方向。应尽快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对于将来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村,实行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版。将财政奖补范围涵盖所有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立农村公益事业长效管护机制,并在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建立农村公益事业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起示范作用,科学编制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争取到2020年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财
责任编辑 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