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6 作者:本刊记者 李烝
[大]
[中]
[小]
摘要:
一条大江,把江苏分割成强弱分明的不同经济板块,苏南苏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差明显。“江苏的南北就像我国的东西部,但过去的几年可以说是苏北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江苏南北差距缩小最快的几年……”还在车上,与记者同行的江苏省财政厅干部就介绍起来。窗外,一幢幢大厦高耸挺立,一个个产业园拔地而起,顺势北上,一路的所见所闻无不诠释着江苏南北融合发展的印记。
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展大省,江苏省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梯度明显,如何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发展,江苏无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2006年起,江苏省开始实施南北挂钩的重大决策,通过财政、产业、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紧密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具体做法是:苏北地区在本地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由苏南地区的开发区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区中园的建设不规定统一模式,由合作双方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集...
一条大江,把江苏分割成强弱分明的不同经济板块,苏南苏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差明显。“江苏的南北就像我国的东西部,但过去的几年可以说是苏北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江苏南北差距缩小最快的几年……”还在车上,与记者同行的江苏省财政厅干部就介绍起来。窗外,一幢幢大厦高耸挺立,一个个产业园拔地而起,顺势北上,一路的所见所闻无不诠释着江苏南北融合发展的印记。
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展大省,江苏省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梯度明显,如何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发展,江苏无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2006年起,江苏省开始实施南北挂钩的重大决策,通过财政、产业、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鼓励苏南开发区与苏北开发区紧密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具体做法是:苏北地区在本地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由苏南地区的开发区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区中园的建设不规定统一模式,由合作双方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集约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协商确定。
“一个园区两地共建,一个牌子两地同挂”,江苏省的这一创新举措意义重大。对此,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从“腾笼换鸟”到“筑巢引凤”:发达地区可以借此缓解困扰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创新优势,提升竞争力;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跨越式发展。这一“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将苏南与苏北紧紧连在了一起,地区间的合作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一方面推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变“输血”为“造血”,增强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从单纯扶贫到南北挂钩,从单个项目转移到园区共建,大江南北的合作一次次走向深层。经过几年的建设,共建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遍地开花,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12月,由最贫穷的宿迁与最富庶的苏州结对共建的“苏州宿迁工业园”问世。随后,“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常熟——泗洪”、“宿豫——张家港”等首批10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在苏北拔地而起。2009年,江苏省共建园区达到20个;2010—2011年,江苏省进一步推动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和力度,继续深化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增至33个。2012年底,随着上海嘉定汽车产业园亭湖工业园、武进经济开发区射阳工业园、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洪泽工业园、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淮安工业园拿到政府批文,如今,江苏省共建园区成员已增至37对。
在江苏南北挂钩合作的城市群中,苏州与宿迁是最受关注的一对,它们分别代表着江苏经济的两个极。“截至今年上半年,苏州市共向宿迁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636个,总投资855亿元,”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介绍说,“南北挂钩、产业转移是省委、省政府促进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推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苏北新型工业化的制度设计;要利用苏南的力量,通过先进的放大和带动效应来建设苏北,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是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前提,有利于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的配套发展,从而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苏州和宿迁两市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原则,在挂钩合作、人力资源、社会事业、共建园区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两市共建的6个园区已累计开发40平方公里,入园注册企业达到387个,累计实现税收21亿元,带动就业24万人次……一系列数字见证着南北共建给当地发展带来的实效。
漂亮的标准厂房矗立在道路两旁,商住示范小区已经完成桩基工程……作为实施“南北共建”以来第一家“共建园区”,苏宿工业园区用六年的时间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在一片原生状态的苏北农村中搭起了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完备的现代工业园框架。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陆志刚告诉记者,苏宿工业园区实践并见证了苏南和苏北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在2012年度全省综合考评中,苏宿工业园区连续第4年名列全省第一,如今已成为全省南北共建园区的标杆。
自“南北共建”上马以来,各地园区均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以保证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水、电、气、排污、交通等方面的需要,为位居产业结构中高端企业的进驻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把环境作为‘作品’来加工”,陆志刚介绍说,“园区建设都是按照‘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先做环境,后做制造业’的科学开发程序进行的,与很多工业园区不同,头几个月甚至是第一年都显得十分‘低调’,基本看不到什么‘成果’,但其实,园区建设的功夫全花在了地下!”借鉴当年苏州工业园区“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模式,苏宿工业园区用一年多完成了航空测量、大地测绘、所有基点地质勘探、区域环评等全部基础工作。在路网建设的同时,各种管线同步施工,污水、雨水、供电、通讯、自来水、燃气等各种管线一次完成。六年多来,园区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先后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4项专业规划,形成了科学、精致、完备的规划体系;累计建成10纵4横通车路网28公里,完成12.3平方公里“八通一平”投资环境的开发。
为保障基础设施开发顺利进行,苏宿工业园区组建开发建设主体,由江苏省国信集团、苏州市、宿迁市按照1:1.5:0.5的比例共同出资设立开发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2010年苏州市又单方增资3亿元,以承担苏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任务。“我们现在所在的园区管委会就是园区厂房管理楼改建的,而没有盖管委会大楼,”陆志刚继续说道,“本着‘亲商亲民亲环境’的理念,园区建设也要提升标准、优化服务、强化管理,因此大力发展标准化厂房建设,保证企业来了就可以进驻。”
“对于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企业,我们实行一票否决,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绝对不会再走”,陆志刚说。同其他工业园区一样,招商引资是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又与之不同的是,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代表的新一代共建园区坚持与周边开发区错位发展和专业招商,加大外资招商力度,紧盯旗舰型、龙头型项目源,着重选择投入产出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推行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双规并行机制,构建起具有园区特色的招商网络。目前,以台湾可成科技、日本尼吉康电子、江阴长电科技为代表的各类入园企业已达82家,项目总投资184亿元,外资占比52%,亩均工业投资强度326万元,逐步形成了电子电气、精密机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较高产业层次。
苏宿工业园区的发展只是江苏南北共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促进南北园区共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江苏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积极利用税收、奖补等优惠政策支持园区共建。如对共建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省、市、县留成部分,全部由省、市、县财政补贴给园区,用于园区滚动发展。为确保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对每家园区给予总额450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及奖励。此外,依据共建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土地投资强度、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总收入、入库税收收入、从业人数等考核指标,加强对共建园区的考核,对年度考评全省排名前二分之一的园区给予额外奖励资金500万元。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也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为共建园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如苏州市和宿迁市约定,从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出发,十年内不从共建园区拿走一分钱,园区所有利润都用于自身发展,全力支持园区加快建设。与此同时,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BOT、BT模式促进项目建设。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例,建园之初,为贯彻环保优先理念,苏宿工业园区对污水处理厂公开招标,以BOT方式引入民营企业,建设日处理能力8万吨、总投资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2010年下半年,为解决融资难问题,苏宿工业园区又积极探索BT合作模式,分别引入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集团股份公司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市政公用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BT模式承担3.67万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开发任务,总投资13亿元。
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和日臻成熟,当地部门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大配套建设力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逐步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陆志刚告诉记者,园区一大批工业、商业项目的投产运营,创造了大量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目前,全区用工近3万人,60%来自双庄、蔡集、黄墩、耿车、皂河等周边7个乡镇,农民在园区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如今,可成公司院内的车棚停满了自行车、电瓶车,周边的居民不用出远门便能打工,被亲切地称为“电瓶车工人”,农村的留守妇女也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百姓的幸福指数大为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园区共建的契机,苏南借地发展、苏北借力起飞,江苏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