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中国梦”的绿色底蕴,“美丽中国”的愿景伴随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保持了经济高速迅猛发展,但也为此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雾霾笼罩、饮水污染、水土流失、沙尘肆虐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挫伤了人们的幸福感。因而发展与环保,不能二选一。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生态破坏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求一时的快速发展,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惟有“百姓富”与“生态美”齐头并进,才是赢取长久发展的王道。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强保护,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绿色转型”。生态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在加快发展中,要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导向,加快培育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
作为“中国梦”的绿色底蕴,“美丽中国”的愿景伴随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保持了经济高速迅猛发展,但也为此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雾霾笼罩、饮水污染、水土流失、沙尘肆虐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挫伤了人们的幸福感。因而发展与环保,不能二选一。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生态破坏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求一时的快速发展,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惟有“百姓富”与“生态美”齐头并进,才是赢取长久发展的王道。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强保护,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绿色转型”。生态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在加快发展中,要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导向,加快培育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着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其次,要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突出抓好造林绿化,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文明,说到底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要形成生态文明的“绿色导向”。无论东部沿海省份,还是中西部地区,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提倡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风气。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面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压力逐年加大,福建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质量多年保持全国一流水平,水、大气、生态环境三大指标保持全优,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首位。生态优势正日益成为福建实现后发赶超的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如泉州实施美丽乡村战略,以产业转型、产业转移、产业融合为抓手,促进了城乡产业区域化、一体化、差异化发展,实现了“富农强村”的目标。永春县启动“美丽乡村游”活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美丽福建让八闽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福利。
生态是后劲,更是底线。守住底线,发展规划才有的放矢。今年初,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福建省政府正式颁布《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不再唯GDP论英雄。根据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2013—2014年,福建省将开展城乡规划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园林水系提升、市容市貌整治、交通秩序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六项行动,加快形成完整的“点线面”系统,凸显规模效应,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让八闽大地更加秀美,让八闽百姓分享更多绿色福利。
美丽福建,美丽中国,财政还需给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