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自2009年开始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10年全面推开。全市按照“先易后难,逐渐覆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探索实践,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层干部和群众拍手称赞。
(一)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项目管理
第一,建立工作制度。市、县综改部门在群众议事、筹资筹劳和项目公示、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验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起类别齐全的制度,汇集成《宝鸡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指南》。第二,加强项目调控。县区利用一事一议信息管理系统和项目库,按照中央、省市预拨资金额度,对项目实施面进行宏观调控。优先安排受益面广的硬化、人蓄饮水等项目。对部分山区筹资数额小、建设成本高的项目提高了奖补比例,对受灾的村给予倾斜,列入“特惠制”项目。第三,实施分段管理。要求1—3月进行项目议事、申报、初审、筛选、县级报批;4月汇总上报项目计划,完成监管系统录入工作;4—10月为项目的施工建设期,原则上10月底完成施工建设;11月底完成竣工项目的验收和奖补资金的兑付;12月进行工作总结和各种数据的采集、汇总、填报。第四,加大管理投入。为了推动工作,市级在省级下拨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安排工作经费,对县区项目管理经费予以保障,确保了工作正常运转。
(二)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使用效益
第一,落实配套资金。在中央、省加大投入前提下,为确保市县落实配套资金,明确了市县3:7的配套比例,连续两年市配套资金全部列入年初预算。各县区克服财力紧张的矛盾,想方设法落实配套资金,有的还安排了工作经费。第二,及时划转资金。对省级预拨资金做到文到即转,款到即拨,并及时与预算国库部门协调,登录对账指标系统,足额调度拨付中央、省、市奖补资金,确保县区列支。第三,有效整合资金。为防止多头申请项目,市财政局连续两年将同村同一项目财政投入的资金进行整合,统一下达。县区也进行了相应整合,发挥了财政资金整体效益。第四,严格专户管理。各县区实行县镇专户专账管理,各种银行票据、凭证、原始单据全部封闭运行,做到运行轨迹清楚,群众的筹资筹劳款纳入镇财政专户管理。同时落实资金使用情况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运用会计电算化和项目监管系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报账审查审批环节,防止提前超比例支付、越级越权支付,不得大额现金支付。第五,确保保底底数。为确保一事一议科目列支,每年市财政召开专题会议,以中央、省预拨资金额度为依据,测算出市县配套和国库列支保底底数,确保各级政策投入落实到位,以便来年争取更多的奖补资金。
(三)搞好监督检查,抓好跟踪落实
市综改办紧抓一事一议专项预算执行进度月报分析工作,每月研究分析月报,有针对性地解决县区存在的问题。每年组织两次以上重点检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通报结果,交流工作经验,针对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市制定下发了监督检查办法,各县区均将一事一议列入年终工作考核范围。市县建立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员管理和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各县区指定专人负责每月月报和信息系统上线运行。由于监督检查及时,固强补弱得力,全市财政奖补工作质量和管理状况处于稳步上升态势。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从试点到全面展开,共建成财政奖补项目3753个,项目总投资158731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奖补47845万元,受益群众537万人(次);共硬化道路3994公里,修桥涵99座,建小型排灌设施59座,打机井138眼,修水渠739千米,铺设供水管道883千米,安装路灯12869盏,栽植绿化苗木2902282株,修建公共活动场所600710平方米,其他公共设施2091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受益群众及受益面不断增加,受益群众累计达537万人次。二是政府投入和奖补比例逐步提高。政府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奖补比例从1/3提高到50%,市级配套资金从2009年的156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万元,引导带动农民筹资筹劳、村集体投入、社会捐赠赞助等社会投入累计110906万元。三是项目类型呈现出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发展的特点。各县区的项目已不同程度地由硬化改善道路基本生活条件逐渐向亮化、绿化、美化转变。四是基层组织和群众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解决了群众最急需的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小型水利、照明、绿化、环卫等7大类民生需求,各乡镇在争项目、建项目上已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群众也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基础更加牢固。财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