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提高县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南县域特色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医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县域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力量,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发展湖南县域特色产业任重道远。
一、湖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效益不突出。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拥有的较大要素吸收能力、先进技术生产能力、规模化经营优势以及强大关联带动效应,对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对龙头企业、大型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不足,目前湖南龙头大企业数量明显不足,这导致许多县域特色产业规模偏小、规模效益不突出,呈现“散、小、乱”局面。
(二)产业集群层次低,创新能力不足。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湖南县域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型产业集群欠缺,多属于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集群,多数企业以产品模仿和技术模仿为主,初级加工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同时,由于县级财力有44限,支持力度有限,在招商引资中缺乏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吸引,大多数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湖南县域产业集群自发升级的动力不足。
(三)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现阶段湖南的县域特色产业以农业、资源业为主。对于这些产业而言,产业链的高端在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的精深加工。然而,由于湖南许多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高级人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了大部分县域特色产业还停留在原料生产供应等初级水平上。
(四)品牌战略实施不力,名牌产品少。县域特色产业形成的基础是县域内独具特色的资源,依靠特有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提供带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与服务,从而通过塑造名牌产品,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殊为可惜的是,由于品牌意识淡薄,加之经营能力欠缺,湖南县域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能培育出具有充分影响力的名牌产品来。
(五)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相对落后。目前,湖南关于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法律、会计、信息咨询等中介组织较少,物流配送、资产评估、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发展滞后,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作用有限。与此同时,政府对特色产业的政策扶持、重视力度不够,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特色产业内部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秩序混乱,加之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资金短缺问题日益明显,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制约。

二、湖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一)统筹规划布局,扶持和打造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强政府指导,充分利用产业、金融、土地等政策,整合财政扶持资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定特色产业扶持目录,明确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名、特、优、高、精方向发展,形成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指导各县根据资源禀赋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现状和形成规律,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长、株、潭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烟花、陶瓷、食品加工、特色旅游等特色产业;环洞庭湖地区确立农产品加工、纺织、生态旅游作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湘中地区重点培育小五金、打火机、中药等特色产业;湘南地区主要发展有色金属、铸造业,进一步加快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步伐;湘西地区着重培育特色旅游以及食品加工业。
(二)开发特色资源,培育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加强对县域优势资源的发掘和评估,引导各县合理选择发展重点。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的县域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业领域,农副产品加工应是湖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湖南的许多农副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相关特色产品,打造品牌优势,形成品牌效应。
(三)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技术进步。采取鼓励企业加速折旧、提供企业研发的财政信贷优惠等措施促进龙头企业技术进步。科研部门应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制订支持县域特色产业科技进步的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踪科研服务,为其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实施有利于技术引进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
(四)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制订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推动县域内特色产业的兼并、重组。深化融资服务,搭建政企银互动平台,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建立产业信息平台,加强产业发展分析和运行监测。加大培训力度,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五)打造品牌,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对地方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进行品牌经营,重点扶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发展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支持名优品牌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改进管理流程,实现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围绕品牌企业、名牌产品,打造产业链,变企业集聚为品牌集聚,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强自有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增强品牌战略意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和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完善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营造开放、宽松的投资氛围,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金融担保、信息咨询、法律仲裁、会计等中介组织的发展,逐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财
(课题组成员:曾伟 张友良 陈阳 吕灵华 卿树涛 张向阳 张宪珍)
责任编辑 张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