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地方财政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部署,必须立足区域实际,围绕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全面深化地方公共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调控保障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当前推进地方财政改革要把握好三项原则:一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政策、管理改革,发挥好财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二是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调整政府与市场职能分工,积极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方式改进和优化财政宏观调控,提升调控效果。三是遵循公共财政改革方向。按照公共财政取向加强地方财政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推动制度和机制集成创新,形成与地方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
一、完善地方财政分配关系
(一)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在地方财政改革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和规范省以下财政分...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地方财政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部署,必须立足区域实际,围绕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全面深化地方公共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调控保障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当前推进地方财政改革要把握好三项原则:一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政策、管理改革,发挥好财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二是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调整政府与市场职能分工,积极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方式改进和优化财政宏观调控,提升调控效果。三是遵循公共财政改革方向。按照公共财政取向加强地方财政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推动制度和机制集成创新,形成与地方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
一、完善地方财政分配关系
(一)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在地方财政改革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和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构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细化、调整、规范各级支出责任,特别是将适宜省级调控和管理的事项明确为省级支出责任;市县两级支出责任划分也应由省级主导确定,以保证各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统一、规范、科学。二是优化地方政府间财力配置。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在支出责任合理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完善省财政直管县改革,强化各级政府对辖区财政管理权责,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保障各级财政平稳运行。三是保持省级适度调控能力。河北县多县小且各地发展十分不平衡,为推进全省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合理保持省级财政的统筹调控能力。
(二)深化财政转移支付改革。一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省级事权和支出范围内的事项不再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对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通过一般转移支付安排,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和市县自主权,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建立省和设区市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各类专款性质、基层财力状况和支出责任划分,合理确定省市县财政专款配套比例,减轻基层财政配套压力。推进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引导县级财政发挥各类转移支付的协同效应,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消化弥补财力缺口。不断加大对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二、健全地方财政调控体系
(一)完善地方财政调控制度。从完善制度入手,全面规范地方财政管理分配关系,打造科学的财政调控制度平台。一是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理顺部门间财政资金管理关系,进一步健全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统筹管理各类财政资金,为充分发挥财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调控经济职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运用税收调控工具研究。省级财政要认真研究国家增量改革思路和允许地方在许可的范围内开征新税、设立税基、调整税率权力的改革设想,深入分析构建地方税体系的影响,认真研究税收调控工具的特点,做好相应的工作准备,发挥好税收的调控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三是清理归并各类专项资金。立足地方科学发展实际,按照保民生、保运转、保重点的要求,进一步界定公共服务的范围,根据公共服务的层次性,划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明确支出顺序,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加大专项资金清理归并力度,取消部分“散小”项目、“越位”项目和“过时”项目。从用途相同、投向相近和社会效益显著的资金入手,建立跨部门跨类口整合资源、统筹配置的管理调控机制,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
(二)创新地方财政调控机制。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法制化建设,理顺和规范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一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等制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融合度。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原则深化税费制度改革,以综合治税大格局为平台构建部门协作新机制,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秩序,提高财政收入征管效率和质量。二是加强资金政策的统筹协调。完善部门间政策制定和专项资金管理协商机制,逐步将分散在部门的资金分配权进行整合,由分散式调控转向集中式调控,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加强与发改、人行等部门沟通协作,使财税调控政策与产业、金融等政策协调配合,提高财政调控的综合效益。三是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方式配置和使用资金,借力社会资本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在资金配置使用环节,引入公开招标或第三方评审等市场机制手段,提高资金配置的科学性。在支持经济发展领域,充分运用股权投资、风险补偿、BT、BOT等市场化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在公共服务领域,探索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通过规范和扩大购买公共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改进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三、提高地方财政管理绩效
(一)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强化财政管理的绩效导向,着力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和分级分类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财政政策、财政制度的绩效评价水平,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和问责机制,全面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效益。
(二)改进地方财政监管机制。结合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各级财政对辖区内财政管理运行的监管责任,优化地方财政监管责权配置。落实中央有关加强财政监督的制度规定,明确财政部门专职监督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职责分工,优化监管流程,寓监督于管理之中。深化财政派驻监督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派驻监督工作,强化基层财政监管机制,将乡镇区域内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督范围。
(三)推进地方财政信息公开。依法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和财政政务信息公开,规范公开的内容、方式和时限,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进一步推进基层财政民生支出公开,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决策,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维护群众利益。财
(作者为河北省财政厅厅长)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