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1 作者:赵伟书 马云飞 高志远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作为全国第一批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试点县(市),河北省沙河市于2008年启动试点,通过健全组织、大力宣传、狠抓立项、规范程序、协调联动、严管资金、强化督导等措施,全市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财政奖补资金有针对性地流向农村,起到了“杠杆”和“牵引”的作用,带动了大量农村社会闲散资金的融入汇集,加快了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的步伐,解决了农村生产生活、人畜饮水、交通环境、文化教育等众多现实难点问题,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百姓乐享实惠
“当官常知民心苦,凡事求其心所安。”这是沙河市刘石岗村“旱池”大理石护栏正中雕刻的两句话,鲜红的底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显眼。“旱池”是沙河西部农村蓄水池的俗称,是贫水地区人畜饮水的基本保障。正是这座占地9余亩、投资70余万元新建的“旱池”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全村2600多人的生活饮水问题。“这得归功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个好政策,让我们能够下决心投巨资修建新旱池,使全村群众吃上干净卫生的优质水。”村主任薛臣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是一事一议架起的‘连心桥’让俺们走上了致富路!”沙河市蝉房乡水磨头的村民们欢快的语气中...
作为全国第一批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试点县(市),河北省沙河市于2008年启动试点,通过健全组织、大力宣传、狠抓立项、规范程序、协调联动、严管资金、强化督导等措施,全市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财政奖补资金有针对性地流向农村,起到了“杠杆”和“牵引”的作用,带动了大量农村社会闲散资金的融入汇集,加快了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的步伐,解决了农村生产生活、人畜饮水、交通环境、文化教育等众多现实难点问题,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百姓乐享实惠
“当官常知民心苦,凡事求其心所安。”这是沙河市刘石岗村“旱池”大理石护栏正中雕刻的两句话,鲜红的底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显眼。“旱池”是沙河西部农村蓄水池的俗称,是贫水地区人畜饮水的基本保障。正是这座占地9余亩、投资70余万元新建的“旱池”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全村2600多人的生活饮水问题。“这得归功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个好政策,让我们能够下决心投巨资修建新旱池,使全村群众吃上干净卫生的优质水。”村主任薛臣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是一事一议架起的‘连心桥’让俺们走上了致富路!”沙河市蝉房乡水磨头的村民们欢快的语气中饱含着感恩。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下建设起来的两条连接土豆基地的公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土豆运输难题。
现如今,“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路况已经成为沙河市留村乡北俎村的历史。2008年,村里通过一事一议,投资71.3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9万元)硬化村内道路960多米,让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
还有柴关乡东沟村的饮水池、白塔镇养河村的路灯、册井乡东南街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2008年以来,全市共有252个村开展了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3%。总投资达到9275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3858万元、村级自筹资金5416万元,共涉及路面硬化、水利建设、修桥修渠、文体设施等村级公益事业项目约700个,受惠农民达到30多万人。
几年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不但在沙河大地上生根发芽,而且其中的大多项目已经开花结果,收获了较好的政策效益,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一是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重点培育、扶持壮大乡村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支持力度,改善了农村社会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拓宽了社会筹资渠道,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示范、带动作用,调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解决了事难议、资难筹等问题。三是解决了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的困难问题,让其从中得到了实惠,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了投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热情,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增强了村干部责任心,促进了村级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真正为百姓谋福利、干实事的村干部有其职、占其位,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更加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地位。同时,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初步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要求,推进了农村民主建设进程。
确保政策落地
“要严格按照建设农村公益事业政策规定办事,农民筹资标准每人每年不超过20元。不搞硬性摊派,杜绝乱收费,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关键要让农民真正受益。”沙河市财政局对政策的实际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自政策实施以来,市财政局与农林、水利、交通、电力等多个部门密切协作,在严格立项审核的基础上,严把项目实施、验收等关口,建立奖补资金专人专账管理制度,加强公示和监督检查,确保了奖补政策真正惠施于民。
(一)组织领导到位,确保一事一议顺利开展。沙河市成立了由市委相关领导任组长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局农经科、财政局农税科具体负责审核、上报、督导检查,各乡镇办财政所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强化责任联动,深化机制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问责机制。
(二)宣传发动到位,确保一事一议家喻户晓。多次召开动员会、培训会宣传省市有关精神,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条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确保政策进村、入户、到人,让老百姓都认识到这项政策带来的实惠。
(三)立项把关到位,确保一事一议用得其所。加强对村级公益事业项目申报管理,明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只限于村内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街道排水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规范议事程序,村级申报项目必须要由全村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经乡镇政府审核和市一事一议奖补领导小组批准。加强对申报公益项目的管理,财政部门建立了一事一议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类、分批实施,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项目跟踪到位,确保一事一议真正便民。现场勘验实施项目,对村民关注度高、受益面大、可行性强的项目进行适时监控。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所、农经站人员的作用,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管,并将相关材料存档备查。在项目验收上,实行由村民代表自验和财政、农业、乡镇项目负责人复验的双层验收管理办法,落实“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有效杜绝套取财政奖补资金的行为。
(五)资金管理到位,确保一事一议颗粒为民。加强奖补资金申领环节管理,对资金申领表、项目验收报告、建设资金发票、筹资支出证明和项目报账清单等严格规定。财政、各乡镇办建立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专户,对农民出资和财政补助实行统一账户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制定了详细的筹资酬劳办法,严格财务报账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调动村民对公益项目维护和管理的积极性。
(六)部门协调到位,确保一事一议快速见效。成立了财政、农林、水利、交通、电力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实行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促进试点组织工作的有效实施。
(七)检查督导到位,确保一事一议阳光实施。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审核、财务公开、监督检查、专项审计、档案管理等,通过制度约束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开展。同时,公开监督热线电话,将村民会议表决、到户筹资明细表、资金使用等情况在村公示栏中公布,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
破解实施难题
市财政局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广泛征求乡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发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开会集中难、意见统一难、筹资到位难、资金到位慢、正式发票难、项目建设难等问题。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研组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培训,继续深化宣传力度。继续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大对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一事一议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民主议事、筹资筹劳,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乡村干部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为民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促进一事一议良性发展。
(二)立足实际,创新民主决策机制。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适时调整民主决策机制,由村民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一事一议建设预案,提交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审议、表决,表决后形成的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方案由参加会议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签字认可,做到征求意见到人、到户,确保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筹资筹劳工作顺利开展。另外,放宽村民筹资政策,对有条件的村庄允许村集体替村民支付筹资款。
(三)简化程序,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将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立项、资金申请、资金申领三个环节统一起来,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落实专项考核奖励机制,减少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财政奖补资金的拨付环节,提高对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效率。对于正式发票难开的问题,建议上级财政部门与国税、地税联系,对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工程给予照顾。
(四)政策倾斜,整合相关支农资金。按照统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思路,允许两个村或者几个村联合申报共同受益项目。提高筹资标准和奖补标准,增加投入资金总量。2011年上级出台新规定,沙河市有12个村享受定额省级示范村30万元建设补贴;2012年又在此基础上新增25个村享受帮扶村10万元的定额建设补贴。虽然国家支农力度逐渐加大,但定额补贴覆盖范围仍然偏窄,建议继续扩大省级示范村和帮扶村支持力度。按照管理权、分配权、使用权不变的原则,鼓励将新民居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涉农资金通过“对村级一事一议的补助”科目整合投入,放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工程效应。财
责任编辑 韩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