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1 作者:本刊记者 李烝 特约通讯员 周庆华
[大]
[中]
[小]
摘要:
许荷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五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首届“四个一批”人才。
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奖”……在许荷英家里,一座座奖杯充分展现了她在传统戏曲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满面笑容,举止优雅大方,嗓音圆润,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许荷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河北“四个一批”领军人才,代表剧目有《杜十娘》、《窦娥冤》、《李慧娘》、《玛丽娜》、《尧天舜日》等。她以婉转优美的嗓音传唱着高亢粗犷的河北梆子,感动了许多人,成为燕赵大地上一枝独具魅力的艺术红梅。
“给我块舞台我就知足了”
一坐下来谈起戏曲,许荷英代表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从懂事起咿咿呀呀跟着大人懵懂学起,到带着梦想走进艺术世界,再到如今桃李...
许荷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五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首届“四个一批”人才。
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奖”……在许荷英家里,一座座奖杯充分展现了她在传统戏曲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满面笑容,举止优雅大方,嗓音圆润,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许荷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河北“四个一批”领军人才,代表剧目有《杜十娘》、《窦娥冤》、《李慧娘》、《玛丽娜》、《尧天舜日》等。她以婉转优美的嗓音传唱着高亢粗犷的河北梆子,感动了许多人,成为燕赵大地上一枝独具魅力的艺术红梅。
“给我块舞台我就知足了”
一坐下来谈起戏曲,许荷英代表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从懂事起咿咿呀呀跟着大人懵懂学起,到带着梦想走进艺术世界,再到如今桃李满天下,许荷英仿佛生来就属于这一方舞台。正如她说:“我爱河北梆子,我要把我的一生都献给这高亢动人的旋律。”
许荷英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遗传的禀赋和耳濡目染使她很小的时候就能唱几出京剧。15岁那年,母亲去世了,窘迫的家境迫使她辍学走上了自食其力的谋生之路。回想起那几年的生活,许荷英代表颇有感慨。她说,虽然那时很苦,但对自己来说也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在那段时间里,她柔弱的双肩担过一摞摞砖坯,纤细的十指垒过一座座砖窑,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生涯,砥砺了她的奋斗精神,磨炼了她不屈不挠的意志。凭着对艺术与生俱来的爱,使她无论在多累多苦的条件下也从不间断练功。不久,她考入了沧州文工团,在团里担任报幕和独唱演员。其间,由于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团里将她送到天津音乐学院进修,这段时日拓宽了她的演唱戏路,更为她的戏曲演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她独具特色的嗓音嘹亮不刺耳,情感饱满美如洞箫。
1979年,许荷英随团到黄骅演出,被黄骅梆子剧团团长慧眼选中,调入黄骅梆子剧团,开始主攻青衣、闺门旦,也正是这个偶然的机缘使她正式开始了戏曲演员的生涯。到黄骅梆子剧团后,许荷英的戏曲天赋和演唱功底初露锋芒。当时,她在《同根异果》这出戏里仅凭一个配角的短短四句唱腔,竟博得了长时间、经久不息的喝彩,“金嗓子”的美誉由此鹊起。
许荷英代表告诉记者,在黄骅剧团期间,她每月仅有30元生活费。但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她省吃俭用,攒钱买下一台录音机,每天对着练唱。冬天,她在雪地里喊嗓子;三伏天,大汗淋漓也不间断……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勤学苦练,她的演唱技巧日臻成熟。1984年,她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深造,很快成为学校里的尖子,开始排练上演重点剧目,并在省内外演出中斩获各大奖项。随着艺术造诣的不断纯熟,许荷英有幸与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同台,这使她受益匪浅,先后赴全国各地及香港、台湾、新加坡、法国、意大利、希腊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和戏迷的喜爱。谈起这些,许荷英代表由衷地说道,她认为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在舞台上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许荷英代表的心里似乎只有戏。她笑着告诉记者,自己不识路、不认人、不记数,却唯独对唱本和串词过目不忘。她说:“我每年要有一百二十余场演出,数十出剧目,但只要一站在舞台上,就立刻来了精神。”为此,她坚持每天都要两个时段练功,每天早上7点起床后,练功一小时,“主要是练嗓子,练气”;晚上则要练台步、练体能,最少两个小时,每次练完汗水都湿透了衣襟。她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这对我是一种鞭策。现在我练功的劲头更足了。”
“我是文化的传承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许荷英代表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对于我们的到访她表示十分感动和感谢,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她同其他代表一起提出的《关于争取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的建议》等,均得到了财政部圆满的答复。与此同时,作为“文化的传承人”,许荷英代表多年来一直为推广传承传统戏曲尽职尽责,“周总理说过,‘河北梆子一定要保留,它是天籁之声’”她由衷说道。为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许荷英代表在做好戏曲表演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多次提出“支持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及“重视传统戏曲人材培养问题”等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许荷英代表说,“看一场戏曲等于读一部好书。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是不会败落的,酷爱传统文化的人不在少数。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更应该鼓励人们走进剧场。”为此,许荷英代表建议道:“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这很是令人振奋。国家应对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给予特殊关注,包括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营造出热爱传统艺术、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各地也应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细化,根据各地域不同的文化特色来制定,并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政策资源,把地方上最有说服力的文化形式集合起来,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此外,我们应认真研究如何把国家给予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利用起来,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如今虽已成家成角,但许荷英代表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一线演出,送戏下乡、访贫问苦,且从不计较个人的报酬与得失。“今年正月初五到二十,我一直在农村演出。大冷的天,老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看得津津有味。”许荷英代表说,“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是人民的艺术家,但同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更是人民的代表。”《日头日头照着我》是许荷英代表最新排演的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现代戏。经过两年多的排演、几经修改打磨,舞台呈现已日臻完美,作为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的献礼,该剧已陆续演出数十场,几乎场场爆满,观众反响十分热烈。许荷英代表说:“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女儿,农民是最可爱的人,我的心永远和农民在一起。”为此,许荷英代表建议,要大力繁荣活跃乡村文化,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她说:“繁荣活跃乡村文化,光靠专业团体文化下乡不行,必须加大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要依托县文化馆等基层文化阵地,定期对乡村文艺爱好者进行集中培训,扶持培养一批民间文艺骨干,培育壮大农民演出团体,鼓励指导他们创作出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贴农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剧本和段子。同时,有关部门应设立激励机制,定期奖励那些热心农村文化建设并做出一定成绩的农村文艺骨干。还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搭戏台,广建‘文化大院’,让‘庄户剧团’、‘草台戏班’常年活跃在乡间。”
此外,关于人才培养,许荷英代表认为,“一个嗓音条件好的人,常常会选择去唱歌而不是唱戏,因为练唱歌比练戏曲容易,唱火了,经济收益颇丰。而同样条件的人要学戏,没有十年二十年的苦功夫是不行的。即使历尽艰苦最后成名成家了,收入也不会太高。”她希望政府能够搭建平台,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扶持,及时发现好苗子,下大力气加以培养。但同时她也谈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许多年轻人无心关注传统艺术。这里面有现在年轻人太过浮躁的原因,也有传统艺术自身的因素。“时代在变,传统艺术也必须改变,才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许荷英代表说,“戏曲应该与时俱进,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发展创新。要多排有思想性又兼具观赏性的剧目,多排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绝不能忽略现代题材的戏曲,只有现代题材抓好了,并在表演程式、导演程式和舞台程式上加以创新,才能吸引年轻观众,才能让传统的戏曲形式走得更远。”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