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理财观念明显转变、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民生改善、推动改革开放、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总结重庆财政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其根本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科学理财,助推“富民兴渝”。
(一)坚持主动作为与求真务实并重,转变理财观念。一方面,财政围绕全市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参与、超前谋划,无论是扶持经济,还是改善民生,都走到“一线”,主动出思路、想办法,避免“被动买单”。另一方面,在主动作为的同时,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妥善处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不简单“接招”,不盲目“跟风”。
(二)坚持依法征收与涵养财源并重,增强财政实力。理性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做好“加减法”。一方面依法征收、增强财力,2011年一般预算收支分别达到1488.3亿元、2570.2亿元,均较直辖之初翻了四五番。另一方面取之有度、涵养财源,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结构性减税等政策都一一落实到位,财税环境的优化进一步促进了财经...

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理财观念明显转变、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民生改善、推动改革开放、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总结重庆财政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其根本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科学理财,助推“富民兴渝”。
(一)坚持主动作为与求真务实并重,转变理财观念。一方面,财政围绕全市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参与、超前谋划,无论是扶持经济,还是改善民生,都走到“一线”,主动出思路、想办法,避免“被动买单”。另一方面,在主动作为的同时,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妥善处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不简单“接招”,不盲目“跟风”。
(二)坚持依法征收与涵养财源并重,增强财政实力。理性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做好“加减法”。一方面依法征收、增强财力,2011年一般预算收支分别达到1488.3亿元、2570.2亿元,均较直辖之初翻了四五番。另一方面取之有度、涵养财源,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结构性减税等政策都一一落实到位,财税环境的优化进一步促进了财经的良性增长。
(三)坚持保障重点与控制一般并重,促进民生改善。按照“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思路,优先保障法定支出、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三公”经费。2007年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核心的民生财政支出体系,2011年财政民生支出提高到1418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的比例达到55%。
(四)坚持财力下沉与分类扶持并重,统筹区域发展。一方面,坚持财力下沉,市级与区县财政支出坚持25:75比例,区县人均财力从1.2万元提高到11.8万元,最低的区县从0.9万元提高到7万元以上,有力促进了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实行分类扶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源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设计财政体制,制定扶持政策,提高市级统筹能力,增强区县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坚持积极运作与防控风险并重,加快城乡建设。在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程中,财政采取整合资金、支持投融资平台运作、统筹政府资源及增值收益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与此同时,按照“消乡镇、控区县、优市级”的思路,建立了政府性债务的统计、评价、预警机制,着力防范风险,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六)坚持规范运行与提高绩效并重,提升管理水平。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财政管理取得了新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以及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推行预算会审制度和重点工程的代建制、投资评审制、竣工审计制,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这些举措既保障了财政运行的规范有序,也进一步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回顾这十年以来重庆的财政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财政工作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未减轻,承担的使命与任务十分繁重。站在新的起点,重庆财政要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总任务,以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路径,主动作为,理性谋划,不断优化财政分配,为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财力保障与支撑。
第一,科学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做好“加减法”,打造低税负发展环境。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鼓励作用,带动其它社会资金和要素的投入,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微型企业,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要加强财政与国有投资集团的联动,增强国有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轻轨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租房等公益项目建设,改善重庆发展“硬环境”。要积极参与重大招商引资,综合运用税收、补贴、奖励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财税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设计中,要更加关注“投入产出比”,提高资金和政策效率,确保“既长骨头也长肉”。
第二,处理好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财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坚持公共财政导向,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与服务。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关乎公平与效率。要树立长远平衡观,将投入的力度、推进的速度和财力的承受度结合起来,确保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要处理好解决急事难事与完善长效机制的关系,既要针对养老、住房、出行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紧迫的需求,突出重点,统筹谋划;也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安排,提高民生政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形成长效化的推进机制。要处理好政府、社会、家庭三方的责任关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带动更多资金投入。要坚持加大投入与提高绩效并重,精打细算、堵塞漏洞、避免浪费。
第三,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异很大。特殊的市情决定重庆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重庆坚持财力下沉、分类扶持,区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推动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但是,以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和以民族地区为主体的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于主城和渝西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财政要围绕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改革促统筹、促发展。要坚持财力向“三农”和“两翼”薄弱环节倾斜,调整优化市与区县分配关系,兼顾公平效率,到2015年把“一圈两翼”间的人均财力差距缩小到1.5:1,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速,推进城乡之间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一体化,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要抓住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契机,积极介入、跟进政策、落实资金,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产权改革,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要继续落实财政分类扶持政策,推动“一圈”率先发展、做优做强,“两翼”改变面貌、加快发展,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财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