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1 作者:钱巨炎 十八大代表 浙江省财政厅厅长
[大]
[中]
[小]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深入实施,科学发展的实践在浙江全面“开花结果”,全省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在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浙江财政与时俱进,财政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平台,财政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财政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通道。回首浙江财政这不平凡的十年,是脚踏实地、强基固本的十年,是克难攻坚、坚韧奋进的十年,是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十年。
(一)财政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得益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这十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财政收支增长最快的时期。从收入看,全省一般预算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从2002年的1167亿元、56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925亿元、3151亿元,增长了4.1倍和4.6倍,年均分别增长20.5%和22.4%;全省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5.2%提高到2011年的18.5%;县级财力占全省财力比重由2002年的53.1%提高到2011年的62.3%,基层政府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从支出看,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对竞争性领域的财政资金供给,完善和规范财税支...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深入实施,科学发展的实践在浙江全面“开花结果”,全省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在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浙江财政与时俱进,财政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平台,财政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财政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通道。回首浙江财政这不平凡的十年,是脚踏实地、强基固本的十年,是克难攻坚、坚韧奋进的十年,是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十年。
(一)财政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得益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这十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财政收支增长最快的时期。从收入看,全省一般预算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从2002年的1167亿元、56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925亿元、3151亿元,增长了4.1倍和4.6倍,年均分别增长20.5%和22.4%;全省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5.2%提高到2011年的18.5%;县级财力占全省财力比重由2002年的53.1%提高到2011年的62.3%,基层政府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从支出看,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对竞争性领域的财政资金供给,完善和规范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和压缩行政性支出,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2011年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2年的63.7%提高到2011年的68.5%;从2006年起,全省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比重一直稳定在2/3以上,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基本建立。从质量看,十年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均维持在9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第三产业税收占税收收入(全口径)的比重从2002年的34.2%提高到2011年的48.1%。收入增长基础更加牢固,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收入质量不断提升,地方可用财力蛋糕进一步做大做优。
(二)财政调控经济的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契合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交替贯彻实施了稳健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坚持市场配置为基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撬动和放大”效应,推进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成功应对了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考验,保持了浙江经济“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良好态势。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抓好有利于改善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保障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项目、有利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重大产业项目,经济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十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707亿元,年均增长23.4%;综合运用引导基金、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方式,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机制和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奖补机制;支持地方金融创新发展,完善担保体系建设,优化企业融资环境,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和低收入群体增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十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三农”资金达5362亿元,年均增长23.3%;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和稳定的增长机制,2011年扩大到15亿元并覆盖所有市县,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三)公共服务保障投入实现历史性增长。这十年,民生领域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民生水平改善的幅度也是前所未有的。2011年全省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为77.7%,实现了向“公共财政”的实质转变。浙江在全国率先免除农业税,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优先发展教育,十年间财政教育支出累计约3834亿元,率先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分别达到650元和450元。率先实行博物馆、纪念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从每月808元提高到2091元,增长1.6倍。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分别连续11年和27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十年间,浙江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美好图景。
(四)财政管理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着眼于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其中多项财政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纵向上,不断完善省对市县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管理体制。2008年起,将“两保两挂”、“两保一挂”统一调整为分类分档激励奖补机制,鼓励市县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积极性。同时,实行市县营业税增收上缴省返还和省级金融保险业营业税增收奖励政策,引导各地积极发展服务业。2012年,又建立健全财力增长与地方经济发展和贡献情况挂钩、引导设区市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突出财政体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加大一般转移支付比重,创造性提出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使用效益。多年实践表明,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在调动省与市县两个积极性、增强省级调控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2010年全省所有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均超1.8亿元,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上10亿元的县(市)达37个,县域经济活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横向上,逐步建立起“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把所有政府性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健全“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公务卡改革,覆盖所有预算单位。构建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实施了预算绩效管理、政府采购、金财工程建设等配套改革,以乡镇财政建设和数字财政建设为突破口,夯实基层和基础建设,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十年间,浙江财政积极探索出适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形势发展变化的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管财之道,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探索了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增强了复杂条件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能力。一是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全省财政干部紧紧围绕中央和省里的战略决策部署,传承和完善理财治税理念,以“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科学理财观为导向,坚持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科学把握财政政策实施的节奏、力度和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利益导向机制。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支出导向上,彰显民生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有心、有钱、有办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公共财政最大程度地惠及全省人民。在队伍建设上,以干部素质为决定性因素,以构建“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框架为支撑,以建设“实、稳、优”财税核心价值的财税文化为抓手,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为财政事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在协调服务上,注重统筹谋划,注重协调平衡,优化服务,积极争取群众、企业、基层及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优化了财政工作发展环境,赢得了社会好口碑。三是始终坚持务实创新。浙江财政始终坚持把创新贯穿于各项财政管理改革举措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再创财政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监督和财政工作重要环节、关键岗位的监督,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仅建立起了财政收支稳定增长机制,更重要的是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财政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财
责任编辑 张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