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浙江省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省政府对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紧紧抓住绩效目标管理这一关键节点,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合力,积极拓展绩效目标管理的广度和深度。2011年,绩效目标管理范围在省级部门项目资金实现了全覆盖,53.9%的市县开展了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全省共有7487个项目纳入了绩效目标管理范围,涉及财政资金434.29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1.3%。
一、制度为基,着力规范绩效目标管理行为
为把好制度关,浙江省从三个层面,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式的制度框架。
一是明确推进要求。2005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在项目预算编制中申报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设定和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2012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批复等各项工作,达不到绩效目标编制要求的项目不予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并明确到2015年将绩效目标管理范围覆盖全省所有预算单位。
二是明确操作规范。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

近年来,浙江省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省政府对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紧紧抓住绩效目标管理这一关键节点,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合力,积极拓展绩效目标管理的广度和深度。2011年,绩效目标管理范围在省级部门项目资金实现了全覆盖,53.9%的市县开展了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全省共有7487个项目纳入了绩效目标管理范围,涉及财政资金434.29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1.3%。
一、制度为基,着力规范绩效目标管理行为
为把好制度关,浙江省从三个层面,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式的制度框架。
一是明确推进要求。2005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在项目预算编制中申报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设定和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2012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批复等各项工作,达不到绩效目标编制要求的项目不予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并明确到2015年将绩效目标管理范围覆盖全省所有预算单位。
二是明确操作规范。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省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绩效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和操作流程,并要求所有项目预算的申报必须填报绩效目标及实施计划;各类新出台和修订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均需明确绩效目标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在每年部门预算布置中,根据绩效目标管理需要,编印绩效目标申报指南和具体案例,制订统一的绩效目标审核要点,并逐年提高细化、量化的具体要求。
三是明确责任考核。建立省财政厅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协调机制,明确内部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定期协商绩效目标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施,共同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并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对各职能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按照省政府的考核要求和相应的考核办法,加强对部门绩效目标申报质量的考核,并将其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纳入省政府对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范围。
二、管理为重,着力提高绩效目标管理质量
2007年,浙江省开始试行绩效目标管理,着眼于把好质量关,以创新破局,权力提升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水平。
一是引入专家论证,提高公信度和科学性。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类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绩效目标的细化论证,通过部门申报、专家审阅、实地调研、部门陈述、专家论证等程序,形成项目绩效目标报告书,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以及相应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切实提高了绩效目标论证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积极创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推选机制,围绕绩效目标管理,采取递交书面材料和现场陈述评议相结合、按综合分由高到低一次录取的方式,试行项目资金竞争性分配,从源头上确保项目的绩效。
二是实施分类管理,提高精细度和可操作性。为增强部门绩效目标管理的可操作性,针对专项公用类项目的绩效目标侧重于产出、且同一小类共性较强的特点,按照“绩效可比、具体细化、合理可行”的原则,动员省级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等力量,设置了不同类别专项公用类项目的绩效目标填列框架,明确了相应类别项目的绩效指标,并嵌入部门预算编制软件,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整合运用。部门申报项目预算时,只需根据绩效指标填列相应的绩效标准,提高了绩效目标管理的可操作性,也增强了同类项目绩效水平的可比性。
三是加强后续跟踪,提高对比度和可持续性。理顺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形成“设立绩效目标、监控绩效目标、评价绩效目标”的良性循环。以审查部门的项目为重点,确定4大类21项绩效跟踪内容,实施绩效监控试点,持续反馈其绩效目标的运行状况。2011年,浙江省实现绩效评价在省级部门的全覆盖,既评价项目取得的实际绩效,又关注绩效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持续改善绩效目标的申报质量。
三、应用为本,着力发挥绩效目标管理实效
一是促进预算管理,实现与预算资金分配的有机结合。通过在预算编制中嵌入绩效目标管理的环节,将绩效目标管理与部门预算“二上二下”相结合,要求升级所有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强化绩效目标的细化论证,加强预算资金与绩效目标的匹配性审核,为预算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全面实现项目预算“立项有依据、绩效有目标、计算有标准”,确保了列入部门预算的项目切实可行,促进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是优化项目管理,实现与项目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项目绩效目标管理中,注重目标设置与项目管理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使绩效目标以及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部门加强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做到“事事有目标、项项有计划、件件求实效”,完善了项目管理制度,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确保既定绩效目标的实现,促进项目绩效的发挥。
三是提供评价依据,实现与后续监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绩效目标管理,有效解决了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依据不足的问题,切实增强了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并通过绩效目标管理工作的重点突破,带动了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工作的均衡发展,促进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合理构建。财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