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稳增长、控物价,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境地。面对这样的形势,笔者认为,在紧货币控物价的同时,财政政策则需在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增长、调整结构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对社会微利项目、科技创新型企业、符合促进就业工作要求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由财政实行全额贴息。通过财政贴息,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加强对财政贴息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更好地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保障就业工作的推动作用。二是改善投资环境,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实现对实体经济的直接货币支持;建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鼓励创业和就业,加大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支出。此外,针对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增加新办企业的税费减免优惠,对创新企业如企业研发费用允许税收抵免等,帮助企业降低经济转型成本,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
(二)有效增加供给。一是建设农产品生产供给稳定机制。利用财政超收资金着力建设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稳定生产与供给机制。加大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生产供给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畜牧防疫保健等支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努力增加紧缺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完善农产品收购储备和物流体系,改善市场和稳定物价,并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减轻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的压力。二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增加住房供给。保障房作为一种低收入家庭的住宅福利,对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维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中央加大了建设力度,整个“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业界公认的测算是,房地产行业投资与企业行业总产出的比例是1:0.87,即房地产行业每投资1万亿元,将带动家电、建材、机械等上下游数十个行业产出8700亿元。按每套60平方米、建安造价2400元/平方米计算,1000万套保障房约需投资1.4万亿元,进而将拉动其他行业总产出达到1.2万亿元。通过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可刺激非居住类消费的需求,释放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潜力。而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则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政府财政性资金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避免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财政性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资源类商品、“两高一资”产业。同时,利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避开高资源消耗项目,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薄弱环节的投资。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消费支出比例,通过增加财政对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保障力度,降低居民在公共支出体系的分担比例,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
(四)推进税制改革与结构性减税。扩大消费型增值税实施范围,减少企业税负,有效降低成本对企业的冲击。相应调节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将部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的奢侈消费品能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贯彻节能减排及环保政策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施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结构性通胀改善。在个人所得税方面,要逐步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税收减免与扣除项目,合理调整税类结构和层次,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强化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在进出口关税方面,削减进口关税,特别是资源类等具有战略意义产品的进口关税;对于国内供不应求的产品或要素,降低出口退税率,提高出口关税,用税收手段优先保证国内供应,稳定价格基础。此外,通过资源税改革,开征环境税或碳税,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社会公众低碳生活。推动要素价格体系改革,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五)改善收入分配。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重点对养老金、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贫困人口加大财政补助规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二是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健全房地产税制,建立社会保障税制,不断完善消费税制,构建完整的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财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