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同时提出务必“牢牢把握”的四个总要求,其中之一便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可见,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地位,并促使其发挥主导作用,是围绕主题主线,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和长远战略决策。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不可能停滞的、其基础地位是不可能变动的,其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抹杀的。能改变的只是其生产领域的范围和作用的大小而已。随着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物质领域的范围和作用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也被世界经济学界改称为实体经济。尽管这种范围、作用乃至称谓发生了变化,但其基础地位与主导作用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实体经济首先是属于物质生产领域范畴的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其次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再次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指的是上列三类产业。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次产业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是第三次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并非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同时提出务必“牢牢把握”的四个总要求,其中之一便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可见,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地位,并促使其发挥主导作用,是围绕主题主线,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和长远战略决策。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不可能停滞的、其基础地位是不可能变动的,其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抹杀的。能改变的只是其生产领域的范围和作用的大小而已。随着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物质领域的范围和作用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也被世界经济学界改称为实体经济。尽管这种范围、作用乃至称谓发生了变化,但其基础地位与主导作用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实体经济首先是属于物质生产领域范畴的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其次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再次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指的是上列三类产业。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次产业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是第三次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并非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譬如医疗、卫生、体育等,它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属于非生产性劳动。至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门以及教育、文化、艺术等,更不能与实体经济相混淆。但鉴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我们又必须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中心、为基本、为根本。与此同时,兼顾协调地发展非实体经济,包括上层建筑诸多部门。

当前,重视和发展实体经济要着重思考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必须把又好又快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实现自主自力自强合作共赢发展的要求。在当前,则要把“稳中求进”作为“好中求快”的前提和基础。在“稳中求进”中力求“又好又快”。为此,必须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中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技术结构的关系。只有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是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一环。转变发展方式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而要作为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条件,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增产与节约的关系、开源与节流的关系、生产与环境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等等,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科学、文明、节约、高效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自主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的基础上。
三是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在处理内需型经济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坚持以扩大内需型经济为主、以稳健外向型经济为辅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针。这首先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养活养好老百姓,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在行有余力的前提下支援外国、帮助朋友,则是奉行国际主义的要求。其次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城乡发展、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再次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紧迫需要。因此,扩大内需,重点是扩大“三农”之需。
四是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毫无疑问,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基础则是农业。由我国国情所决定,农业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把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首先要巩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譬如,要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办好乡镇企业等等。其次要夯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譬如,要增加农业投入,尽快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要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特别要吸引有能力有资本的“农民工”返乡办企业;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再次要抓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不断建设有素质有能力为农民办实事的乡镇领导班子。
五是把强化动力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根本。一是改革,即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创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二是科技,即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把科技自主创新、走现代化信息化道路,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经济的治本之策。但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进步,都需要国家各级财力的支持。对此,财政部门要站在理财之道的高度,给予必要的、大力的支持。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