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财政厅

2007年起,海南省为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积极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在琼中县开展小额信贷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海南农村实际的小额信贷新路子,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题。
1.整合贴息资金,统一资金管理平台。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有关部门分别下拨了中央财政贴息专项资金,但这些贴息专项资金的适用对象、范围和贴息标准不尽一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政策效应不明显。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率,2010年海南省出台了《农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在对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贴息资金、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以及省市(县)财政配套资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统一设立了海南省农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和奖补工作。该《办法》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规定了5万元以下的单户农民贷款、8万元以下的单户农村妇女贷款、100万元以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符合条件的均可给予贴息;二是对经办金融机构按当年新发放农民小额贷款金额的1.5%给予风险补偿;三是对经办金融机构按照当年新发放农民小额贷款金额的0.5%给予奖励。
3.整合服务网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了让农民小额信贷政策普惠全省农民,海南省在农信社原有营业网点的基础上,设立了琼中联社小额信贷总部,在全省18个市县成立了19个小额信贷分部,在205个乡镇设立了小额信贷服务站,每站配备2—3名专业小额信贷技术员,率先实现了所有乡镇小额信贷服务网点的全覆盖。同时,为了方便农民还本付息和查询信息,海南省财政安排资金,开发了专门的报表平台系统、预警系统和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了小额信贷的现代化管理;开发了EPOS便民金融服务网络,在全省2000多个行政村和已接通电信线路的自然村安装了7000台EPOS机。如今,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查询账户信息、归还贷款利息、领取财政贴息,还能进行小额存取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4.整合特色产品,创新农民小额贷款品种。为了让小额信贷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资金需求,海南省对常见的一些农民小额贷款品种进行了优化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几十种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绿色果蔬农民小额信贷新产品,如“槟榔贷”、“香蕉贷”、“橡胶贷”等;开辟了十余种牲畜饲养、水产养殖农民小额信贷新产品,如“黑猪贷”、“文昌鸡贷”、“罗非鱼贷”等;开辟了几十种食品和工艺加工类农民小额信贷新产品,如“椰糖贷”、“椰雕贷”、“贝雕贷”等,有力促进了本土农业和加工业的良性发展。此外,省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等部门分别与省农信社签订合作协议,开发了党员干部双带致富贷款、农村诚信青年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财政惠民“一卡通”贷款、妇女联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民住房贷款等多种农民小额信贷产品,深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5.整合技术资源,推动农业高效生产。海南省按照农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安排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指导会、组织考察取经等形式多样且农民易于接受的科技服务活动,送科技到农户、到家门,切实发挥农村适用技术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先后组织7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科技适用服务;组成15支科技小分队,深入生产基地,走访3658户种植农户,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咨询等服务17000余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及病虫害防治问题,大幅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业的高效发展。
6.整合人才队伍,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海南省积极将培养农村生产技术服务人才与组建农民小额信贷队伍有效结合起来。近三年来,省农信社平均每年招收100余名大学生,经过相关业务培训后将其发展成为农村小额信贷技术员。这些农村小额信贷技术员平日工作除了“给农民放款、保农民还款”外,还肩负着“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的任务。在他们的帮助下,不少农民盖起了“香蕉楼”、“芒果楼”,过上了小康生活。
小额贷款资金不仅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有力遏制了农村资金外流,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蔬菜种植专业大户、热带水果种植大户、海产品养殖大户、牲畜家禽养殖户等,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近20亿元。其中,琼中县农民通过小额贷款获得的收入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仅2009年,全省发放小额贷款帮助农民人均增收2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增收的22%;支持15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帮助社员增收超过12亿元。财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