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使农业技术推广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辽宁省将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与省本级安排资金统筹使用,由财政部门牵头,依托农业主管部门,实行省级立项、连续推广,采取分类使用、分级管理、强化绩效考评等有效措施,放大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加大投入。“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农业技术推广资金5.4亿元,是“十五”时期投入总量的4.2倍,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省及省以下财政投入3.9亿元。为切实发挥农技推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省财政通过整合和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鼓励农民投资投劳等措施,带动社会投入资金29.3亿元,有效扩大了农技推广资金规模。五年来累计支持推广项目739项(含部分连续推广项目,下同),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项目122项,地方参与扶持项目69项,地方财政支持项目604项,其他项目13项。
(二)省级定项。2009 — 2010年,省财政改变过去由各市财政申报、省级专家评审立项,项目多而散且规模小的做法,实行了省级立项。省财政通过深入实际调研,紧紧...
为使农业技术推广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辽宁省将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与省本级安排资金统筹使用,由财政部门牵头,依托农业主管部门,实行省级立项、连续推广,采取分类使用、分级管理、强化绩效考评等有效措施,放大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加大投入。“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农业技术推广资金5.4亿元,是“十五”时期投入总量的4.2倍,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省及省以下财政投入3.9亿元。为切实发挥农技推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省财政通过整合和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鼓励农民投资投劳等措施,带动社会投入资金29.3亿元,有效扩大了农技推广资金规模。五年来累计支持推广项目739项(含部分连续推广项目,下同),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项目122项,地方参与扶持项目69项,地方财政支持项目604项,其他项目13项。
(二)省级定项。2009 — 2010年,省财政改变过去由各市财政申报、省级专家评审立项,项目多而散且规模小的做法,实行了省级立项。省财政通过深入实际调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地经济“四个倍增”和特色产业发展,按照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的原则,经过与省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共同研究和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了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微润灌溉、铁岭平榛标准化生产、马铃薯高效复种等14个技术成熟、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比2008年一年的项目数量还减少了23个。
(三)重点扶持。“十一五”是辽宁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时期,到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日光温室小区面积900万亩,比“十五”末增长一倍多。但温室内的土壤板结和土传病害等严重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省财政从2006年开始推广试点,到2009年加大了投入力度,2009 — 2010年共筹集资金24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00万元,在全省40个县大面积推广。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降低养猪业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全省畜牧业倍增发展的重要推广技术,推广项目涉及全省12个市、33个县,各级财政共投入推广资金46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2670万元。用白僵菌和赤眼蜂综合防治玉米螟是一项有效绿色防治技术,但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很难实现农民自发组织的统防统治。为此,辽宁省在2010年中央农业技术推广中安排了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在玉米主产区铁岭市实行了白僵菌和赤眼蜂绿色技术推广,投入资金1050万元,统防统治面积560万亩,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1/6,预计2011年实现虫口夺粮3亿斤。
(四)分类使用。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技术推广部门及农户的积极性,省财政将补助资金分为两类,并分别确定补助标准和额度。一类是经费性补助,约占推广经费的35 — 40%,主要用于各级技术推广部门实施项目所发生的技术培训指导、召开会议、检查验收等工作经费补助。另一类是项目区农户投入品补贴,约占推广经费的65 — 70%,主要用于项目区农户菌种、垫料等投入品补贴。各项目补助标准和额度都具体明确在实施方案中,并要求各市县及省直有关部门认真执行。省财政分别将资金下达到省本级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和有关市、县财政部门。下达各市县资金由省财政国库直接拨付到市、县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实行报账制管理,保证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避免了挤占挪用。
(五)分级管理。省财政厅牵头组建了由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和省直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作为项目实施的技术依托单位,负责立项和推广项目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有关市、县财政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省财政厅与省直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省直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与有关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分别签订项目实施协议,有关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所涉及的农民签订项目实施协议,实行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教育、农业科研单位的有机结合和多部门、多层次的分级负责制。
(六)严格考评。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合理确定考评指标和考评程序,在项目完成后,组织有关专家,对每个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考评,并依据考评结果,在分配下年度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时奖优罚劣。朝阳市将考评结果与预算编制、项目资金安排结合起来,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并对绩效考核评价情况进行通报;辽阳县下发“对区域站各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财政局里成立目标管理考核小组,根据考评结果对先进区域站分别奖励部分资金,有效激发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全省农技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作物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为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推广玉米、水稻、大豆、蔬菜、果树、柞蚕、食用菌等农作物新品种1500多个,新品种推广面积4570万亩,新品种更新面积4116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6.6%。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万吨,新增蔬菜生产能力350万吨,新增水果生产能力60万吨。新增经济效益365.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二是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科技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十一五”时期,共推广农业新技术600多项,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覆盖全省作物面积6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贡献率达56%,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40%。三是一批新的技术操作规程得以制定,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每个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都要求必须制定一系列技术要点和技术规程,使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辽阳市“十一五”时期共制定并实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地方技术规范10个,建立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8个,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知识讲座,共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标准化生产培训材料80多万份,对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促进了农技推广体系的能力建设。“十一五”时期,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用好中央财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资金,有效推动了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专业队伍素质也得到有效提升。截至目前,全省74个涉农县(市、区)中,已有54个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省16201名农技推广人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为1.1万人,占农技推广人员总数近70%。财
责任编辑 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