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1 作者:袁国华 李顺明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委、县政府)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桂北明珠”广西灵川县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矛盾,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广西优秀旅游县等多个荣誉称号。
构建效益农业发展模式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发展平台。县财政部门按照法定要求稳定增加农业投入,并科学整合涉农资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治理项目等措施,大力实施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切实加强农田水利、沼气能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自然村全部通机耕路,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率达92.2%,沼气入户率达55.2%,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环境。
——做好果蔬示范区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灵川根据本地水源、气候和土质优势,各级财政科学整合农业资金,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乡镇、各村发展果蔬产业,建成大圩万亩提子和万亩蔬菜、潭九公路沿线万亩柑桔、潮大公路沿线万亩柑桔、海洋万亩优质桃、潮田万亩优质梨、灵田万亩提子、青狮潭万亩百香果和灵川镇万亩蔬菜等“9个万亩果蔬示范区”。通过防控柑桔黄龙病、推广应用“果园间套种”、“葡萄一年两熟栽培...
近年来,“桂北明珠”广西灵川县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矛盾,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广西优秀旅游县等多个荣誉称号。
构建效益农业发展模式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发展平台。县财政部门按照法定要求稳定增加农业投入,并科学整合涉农资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治理项目等措施,大力实施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切实加强农田水利、沼气能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自然村全部通机耕路,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率达92.2%,沼气入户率达55.2%,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环境。
——做好果蔬示范区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灵川根据本地水源、气候和土质优势,各级财政科学整合农业资金,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乡镇、各村发展果蔬产业,建成大圩万亩提子和万亩蔬菜、潭九公路沿线万亩柑桔、潮大公路沿线万亩柑桔、海洋万亩优质桃、潮田万亩优质梨、灵田万亩提子、青狮潭万亩百香果和灵川镇万亩蔬菜等“9个万亩果蔬示范区”。通过防控柑桔黄龙病、推广应用“果园间套种”、“葡萄一年两熟栽培”、无公害种植等技术,以点带面,做优了柑桔、桃子、提子、百香果、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产业,其中潭下镇黄柏村被评为“国家农业部无公害标准化水果生产基地”。2011年“全国葡萄一年两熟设施栽培技术交流会”和“全国桃子首席专家年会”先后在灵川县举办。
——培育壮大养殖示范区,稳步发展禽畜水产养殖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配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出台财政激励措施进行相应的资金扶持,通过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资金以及县财政安排配套共600多万元,建设了大发养殖、威昂畜牧、天桂畜牧、新福禽业、宏丰良种、发旺种猪等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完成9个生猪养殖场、8个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科学推进养猪和家禽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建立了桂北斑点叉尾鮰良种场,推广俄罗斯鲟、金鳟、丁桂、黄颡养殖,水产养殖良种化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几年的努力,不仅促进了全县畜牧水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了水产畜牧总产量、品质和销售价格,还拓宽了销售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养殖经营户的经济效益。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县完成肉猪出栏33.69万头,家禽出栏1196.98万羽,肉类总产量实现45681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8271吨,实现总产值10.15亿元。
——组建农产品流通实体、专业协会(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安排财政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引导建成了农产品流通实体、专业协会(合作社)200多个,发展会员7000多人。通过如大圩提子协会、海洋乡桃子协会等农产品流通实体、专业协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营,组织农户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开展技术培训,把农户作为股东进行管理,联系客商,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种养技术的问题,而且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品种质量、完善保鲜包装运输、打造行业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解决了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良好的平台。
合理规划县域工业发展布局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的原则,通过财政垫支储备土地,土地挂牌后将土地出让金返还给各园区推进园区三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并用好用足园区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入分类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结合原有医药产业基础和靠近桂林的区位优势,初步建成了以医药、电子技术、通讯及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八里街工业园区;利用原有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基础,建成了桂林市唯一被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的定江三号工业园区;依托作为国家轻质碳酸钙产品龙头企业的金山化工有限公司、占据全国2/3牙膏填充料市场的白云化工有限公司的优势,建成了以化工、冶炼为主的金山工业园区;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技术优势,建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IT产业、软件制造和电子产品行业为主的花江高新技术经济园区。
通过“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方式,以财政、税收、土地、信贷支持为手段,采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行政事业收费,每年按工业企业纳税总额的2%提取资金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技改工作,同时对评选为年度“企业十大纳税企业”进行税收奖励的办法激发企业积极性,使全县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10年12月各类企业达到10000多户,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冶炼、机械制造、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及矿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体系,还先后打造了“金殿”牌轻质碳酸钙产品和万康生物“霉必克”防霉保鲜剂两个广西著名商标,更形成了一批发展后劲强的特色企业。如以高炉锰铁、锰硅合金为主要产品,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要求,先后获得“广西名牌产品”、“广西优秀产品”称号的桂林康密劳铁合金有限公司;国内最大专业生产轻质碳酸钙的桂林金山化工有限公司;产品占据了全国牙膏磨擦剂市场半壁江山并远销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桂林白云化工有限公司;中国最早自行研究和生产饲料防霉保鲜剂企业之一的桂林万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等。
第三产业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近年来,灵川抓住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保稳定、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重大部署、支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灵川借助桂林旅游大平台和自身旅游资源优势,财政投入400万元,引导国家4A级景区古东瀑布、国家3A级景区大野神境等业主的民间资本,抓好辅助景点的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建成东线古镇游、中线美食休闲游、西线民族风情游的“东、中、西”三线旅游大格局;抓好春之花(海洋万亩桃子示范区、潮田万亩梨子示范区)、夏之凉(青狮潭万亩百香果示范区)、桔甜思安江(潮大公路万亩柑桔示范区)、古镇提子香(大圩万亩提子示范区)、甘棠江畔桔园欢(潭九公路万亩柑桔示范区)的休闲观光果园建设,着力打造魅力乡村游。通过打造较为完善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休闲产业体系,旅游及其配套的餐饮服务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荣获2009年度“广西优秀旅游县”称号,2010年全县旅游营业收入3.91亿元,年均增长51.7%,成为灵川县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贷款方式,鼓励大型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控股、兼并、收购、特许经营等方式,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批发零售业龙头企业,形成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重点发展方便居民生活的中小型综合超市。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加大“万村千乡”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大力发展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点体系。根据灵川的城市空间布局特征,以及灵川县城将成为全县商务金融、时尚消费、旅游休闲集聚地等特点,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和若干连锁便利店等,整合社区传统商业网点资源,推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的连锁网络建设。
此外,以财政少量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建设专业市场,规范了桂黄公路县城至八里街段的建材、家具、汽车和工程机械等专业市场,销售市场日渐升温。如一期完工的大西南汽车城,已经引进汽车销售公司80多家,汽车销售4S店12家,2010年汽车销售总额18亿元,实现税收1亿多元。据统计,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59亿元,完成地方税收2.87亿元,比2005年增加1.99亿元和增长226.14%,占全县地税收入的比重达66.44%。第三产业税收贡献能力的增强,对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财
责任编辑 韩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