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津市市财政部门近年来不断创新支农工作机制,加大投入,提升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1.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状况明显改善。近5年来,全市“三农”投入累计达3.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口单位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针对原有设施建设时间早、后期管护不力、需重建比例大的情况,投入1.15亿元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堰塘整修、沟渠改扩建、排灌设施改造等。二是农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投入1.12亿元用于硬化通村通组公路、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新建和改造农村安居养老房、新建沼气池、改建卫生厕所、兴建农民休闲设施场所等。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升。投入0.65亿元支持粮食生产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上档、新兴产业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等。四是农林事业发展日益兴旺,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投入0.28亿元支持农林事业发展,主要用于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更新检验检疫设施、研究蚕桑等特色产业良种繁育技术。
2.资金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整合机制日益完善。近5年来,全市累计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9.3亿元支持“三农”发展,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一是健全整合协调机制,促项目规划科学化。建立并完善了领导协调机制、项目评估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项目申报机制等“四项机制”。二是抓支农资金清理归类,促资金投入合理化。做到明确整合范围、明确资金投向、明确投入方式,对发展前景看好的项目或产业坚持持续投入,不仅扶其“上马”,还要助其“成家立业”,巩固和扩大效益。如针对藠果产业,主要扶持其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提升生产附加值、增强其抗市场风险能力,推动其成功申请成为国家地理认证产品,提升了品牌发展空间。三是抓项目工程监管,促项目实施规范化。建立并落实项目公示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跟踪督查制、联合验收制、责任追究制。四是抓项目资金管理,促资金效益最大化。落实“四个完善”,即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完善资金报账程序、完善工程造价审核机制、完善资金问效机制,规范了资金使用流程。五是抓项目移交管护,促整合成果长效化。实行了界定受益范围、界定管护主体、界定管护责任等“三项界定”,确保项目管护落实到位。
3.资金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监管制度日益完善。近5年来,全市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制度,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建立了财政报账制。明确规定除救灾资金、直补资金外,资金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农口项目资金一律纳入财政整合报账,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和审核,实现用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杜绝部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二是建立了项目评审制。明确规定工程项目资金一律实行先评审后实施,先评审后结算,先评审后报账,挤掉项目水分,防范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串通套取专项资金。三是建立了项目采购制。明确规定工程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程序,实行先评审后采购,先采购后拨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了跟踪问效制。建立起一套操作性强的考评指标,对影响广、金额大的专项实施跟踪问效,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财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