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拎着一串串果实硕大的甘薯,赵立江心中乐开了花,用这位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话讲“沙土地里种出了‘金子’。甘薯每亩产值4000多元,相当于三亩棉花的效益。”其实赵立江比谁都清楚,这是沙河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下的硕果。
近年来,河北省沙河市按照“稳定粮食、提高林果、做强畜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支农资金、运用贷款贴息、强化惠农政策等措施,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公共财政的着力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6349元,较上年增长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支农资金一个漏斗向下
过去支农资金归农口部门管理,主管部门在安排支农资金时从部门角度考虑较多,造成多头管理、项目交叉、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
“只有整合各方力量,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一个漏斗向下,支农资金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应,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催生出新的生产力。”明确了工作思路,沙河市财政局改变过去“撒芝麻盐”的做法,打破部门局限,聚合分散于...

拎着一串串果实硕大的甘薯,赵立江心中乐开了花,用这位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话讲“沙土地里种出了‘金子’。甘薯每亩产值4000多元,相当于三亩棉花的效益。”其实赵立江比谁都清楚,这是沙河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下的硕果。
近年来,河北省沙河市按照“稳定粮食、提高林果、做强畜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支农资金、运用贷款贴息、强化惠农政策等措施,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公共财政的着力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6349元,较上年增长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支农资金一个漏斗向下
过去支农资金归农口部门管理,主管部门在安排支农资金时从部门角度考虑较多,造成多头管理、项目交叉、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
“只有整合各方力量,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一个漏斗向下,支农资金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应,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催生出新的生产力。”明确了工作思路,沙河市财政局改变过去“撒芝麻盐”的做法,打破部门局限,聚合分散于各部门的支农资金,从归并支农项目起步,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整合,将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到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长期带动作用的大项目,放大支农资金整体效益。据统计,2010年沙河市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9000多万元,实现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水库移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重点领域的集中投入。
积少成多、变弱为强,整合支农资金帮助农民办成了一家一户想办但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沙河市西部山区水磨头村和刘石岗渡口村东侧有大面积山地,由于水利设施不健全,农业耕种的复种指数不高,长期以来沦为原始荒坡,只能生长一些酸枣枝条和野荆条。2010年全市整合财政资金554万元,对该地区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通过平整土地、培肥改土、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共开发土地8200亩,种上了小麦、果树等农作物,预计平均每年可新增产值574.8万元,增加纯收入120.7万元,附近农民人均可年增收239.7元。
科技兴农效益充分发挥
农作物和林木是否感染了病虫害?牲畜是否患病?土壤有机物含量是否均衡?现在只需一个电话,临近的基层农业技术站工作人员就会赶赴现场帮农民认真查找问题、解决疑难。
2009年,沙河财政筹措资金147万元,支持涉及农业、水利、林业和畜牧等四个部门的25处技术推广区域站建设。各基层站都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并配备专业农业技术人员,还购置了自动虫情观测灯、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水分测定仪、手提电脑、摄像机、电话传真机、数码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科技下乡到专家授课,从高科技示范园到发展现代化农业,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科技兴农效益充分发挥,使全市农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现在,全市已建成了平原区2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山区丘陵5万亩小杂粮基地、200亩天兴试验示范场及800亩绿洲高效科技农业园区。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7.64万吨;林业用地59.3万亩,果品基地面积7.2万亩,产量9347吨,林业产值1.098亿元;生猪存栏达到7万头,鸡存栏700万余只,奶牛存栏2165头。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沙河财政认真落实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业机械6.97万台,农机总动力64.8万千瓦,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到了80%,被评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县”。通过科技投入和机械化应用,全市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大幅提高,平均亩产水平提升了30%左右,农民平均亩产收入增加了300元,全市农民年可增收100余万元。
财政杠杆撬起农业“龙头”
沙河财政充分运用贴息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速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是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让我们公司渡过了难关。”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沙河面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财政支持企业发展深有感触。建企之初,公司以打造全国最大的小麦加工、面制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与农户签订订单,以高于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农户生产的小麦,让基地农户与公司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2009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公司计划建设年加工48万吨面粉和28.8万吨挂面生产线项目,但面对国家数次加息造成的高额贷款利息,企业负责人进退两难。了解这一情况后,沙河市财政局主动派人到企业,为他们出谋划策,整理相关资料申请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资金,经多方努力共申请专项资金104万元,为企业4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帮企业渡过了难关。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9亿元,可安排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就业,基地农户人均增收200多元。
截至2010年,在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全市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2家。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涌现了兴达、凯特、金沙河等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了康源、五龙沟、泰华园林等23个种植基地,金凯牧业、科丰奶牛等13个养殖小区,累计带动周边8000余农户,增收160余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100元。财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