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代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耦合手段,以市场机制为推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税收的特征和职能,决定了其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国税收政策越来越重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并通过一些税收政策的制定来改善技术创新中的投入和激励问题,但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现行的税收政策还存在不足。
无论是间接税还是直接税的激励方式都不能满足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的循环、减量、回收和修复。在间接税中涉及到资源节约利用的税种主要是增值税。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虽然规定对再生水、翻新轮胎、污水处理劳务等免征增值税,对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代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耦合手段,以市场机制为推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税收的特征和职能,决定了其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国税收政策越来越重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并通过一些税收政策的制定来改善技术创新中的投入和激励问题,但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现行的税收政策还存在不足。
无论是间接税还是直接税的激励方式都不能满足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的循环、减量、回收和修复。在间接税中涉及到资源节约利用的税种主要是增值税。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虽然规定对再生水、翻新轮胎、污水处理劳务等免征增值税,对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热力等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仅限于某些企业,未能将资源的循环范围扩大到企业之间或者生态园,更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的全社会参与的程度。而且只是对产出给予税收优惠,没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鼓励企业在减量、回收、利用、修复上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效率。
直接税的激励措施主要是在企业购买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方面和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等方面给予税率、税额和税基式优惠,也存在优惠范围狭窄的不足。
另外,若干年来我国的税收优惠,都过于注重企业内核的技术创新,即大多数都注重产品主要材料的核算问题,却忽视产品的外围包装和能耗,而循环经济模式实践活动的首要原则就是减量化问题。
循环经济模式是技术含量极高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循环经济模式才具有发展空间。应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规范企业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消费方式,促进企业的相关技术创新。
首先,要完善流转税政策。鉴于各工业企业包括农副产品生产企业间的循环经济的再生产品主要属于增值税的应税范围,因此应允许现有政策下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款用于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以减轻即征即退增值税税款的所得税负担。同时,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外购或无偿取得的废渣等原料,提高抵扣比例;将副产品和循环利用的内部废弃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中,从而降低企业增值税税负。消费税则应鼓励企业在能源生产和耗费、汽车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除坚持原有的税额减征规定外,对因技术创新而获得的收益给予减征;而营业税因其征收范围的限制,仍可继续对技术转让收入给予免征。
其次,要完善企业所得税政策。一是直接给予减税或免税。争取将循环经济参与企业的资源再利用相关活动和技术创新列入国家鼓励的重点投资项目,享受“三免三减半”乃至更长时间的税收优惠。将资源再生、再利用和再修复的循环经济参与企业视为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鼓励企业进行包装物和副产品技术研发活动。对采取减量化、再回收、再利用的包装和包装物的技术研发活动给予税收优惠,比如增加回收包装物的广告费用税前列支的比例;对主动采取减排和降低能耗企业的研究开发费在计算所得税时给予更加优惠的加计扣除;对企业副产品的再利用和回收中技术和设备的投入给予所得税税额抵免。三是完善投资延期纳税制度。我国应尽快明确对资本利得的征免税,从而给需要鼓励的投资性利得如环保和节能设备购置转让利得以税收优惠。财
责任编辑 陈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