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作者:北京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北京市财政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不断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基层、群众和困难人员倾斜,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支出。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74%提高到目前的九成左右。为切实管好百姓的“钱袋子”,北京市财政局坚持科学理财,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用得安全、高效。
(一)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把夯实基础工作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一是调定额,促节能减排。为突出政府部门在节能减排中的表率作用,调整完善了部分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对水、电实行定量定额管理,为建立办公能耗标准奠定基础;规范物业管理费服务内容,建立物业管理费定额标准;实行公务用车预算综合定额和会议培训费综合定额管理,加强总量控制,降低行政成本。二是理次序,保重点事项。着眼于解决财政资金供需矛盾,2010年北京市对项目支出分类进行调整。将项目支出按照资金保障优先次序划分为政府已研究确定项目、经常性专项业务费项目、跨年度支出项目、其他项目四种...
近年来,北京市财政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不断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基层、群众和困难人员倾斜,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支出。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74%提高到目前的九成左右。为切实管好百姓的“钱袋子”,北京市财政局坚持科学理财,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用得安全、高效。
(一)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把夯实基础工作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一是调定额,促节能减排。为突出政府部门在节能减排中的表率作用,调整完善了部分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对水、电实行定量定额管理,为建立办公能耗标准奠定基础;规范物业管理费服务内容,建立物业管理费定额标准;实行公务用车预算综合定额和会议培训费综合定额管理,加强总量控制,降低行政成本。二是理次序,保重点事项。着眼于解决财政资金供需矛盾,2010年北京市对项目支出分类进行调整。将项目支出按照资金保障优先次序划分为政府已研究确定项目、经常性专项业务费项目、跨年度支出项目、其他项目四种项目类别,并按照资金支出方向划分为机构运行保障经费类项目、事业发展专项计划类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类项目三种项目类型。通过调整项目支出分类,切实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原则。三是统预算,预算内外资金全管理。2011年起,北京市将现有34项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除教育收费),其中包括2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8项其它预算外收入。通过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提高了资金运作的规范化水平,使政府更好地统筹资金,保障重点事项资金需求。四是建机制,创新政府采购模式。针对部分产品政府采购价格偏高、服务不好的问题,2010年,北京市创新了政府采购模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引入议价机制,通过政府集中采购确定中标产品的最高限价,采购人在不高于这个最高限价的基础上与供应商谈判,达成最终的成交价格;引入信息公开机制,将中关村电子指数、供应商中标产品价格、采购人购买产品的实际成交价格在网上公开比对,从而达到同时监督约束采购人和供应商的双重效果;引入淘汰机制,对供应商的中标产品价格高于中关村电子指数的,要求其尽快降到市场价以下,否则该款产品予以淘汰;引入服务机制,在信息化平台添设许多人性化、直观性强的内容,方便采购人选购产品;建立供应商退出机制,通过在招标前设定淘汰率、招标中增加复核检查、招标后加大监督考核等方式,对违约供应商及时曝光,严重的予以退出。此项创新效果明显,社会反响好。公务车采购价、互联网接入服务费明显低于市场价;电子类产品的报价也普遍下降。
(二)增强政府资金使用合力。一是统筹大额专项资金。针对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合力不强、交叉投入等问题,2010年,北京市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集中财力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实现政府资金由分散决策向集中决策、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的转变,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借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项目资金统筹经验,2011年将研究建立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统筹机制,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型、文化创意型等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的人才奖励资金、政策,借鉴吸纳激励人才的先进经验,健全吸引高端人才的奖励机制。二是加强结余资金管理。针对结余资金规模较大、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2010年北京市出台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相衔接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财政性结余资金规范管理和统筹使用,对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无法支出或无需支出的结余,通过调减项目预算等方式,收回财政统筹管理和使用;对确需保留的,尽快安排使用并加快支出进度,使财政资金能够投入急需、保障重点、用出成效。三是构建增收节支管理机制。探索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长效机制,在连续三年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共计3.69亿元,集中用于全市重点事项支出。2011年,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三项经费支出实行零增长,对会议、印刷、差旅、考察、调研、论坛等一般性支出加强管理、严格控制。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印制宣传册、纪念品等形象宣传活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坚决制止奢华浪费现象。四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吸引各方面资金共同参与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其中,通过加强财政资金与金融手段的配合运用,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62.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014.7亿元,总体放大效益7.7倍。
北京通州运河公园
(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十一五”时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827.8亿元。为了把如此大的“家底”管好、用实,北京市在财政管理上更加突出绩效导向,推动财政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建立全过程财政监督机制。对重大项目支出预算实行事前评审,压缩不必要、超标准、超需求的经费。2010年,评审各类项目7002个,审减资金43.1亿元,提高了项目评审实效;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督,将绩效要求贯穿于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全过程,随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开展项目结束后的绩效考评,2010年对涉及教育、科技、农业等重点领域的196个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24.8亿元。二是探索项目支出事前评估。2010年,选择7个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进行事前评估,涉及资金12.25亿元。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财政支持范围和方式、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项目预算等事项开展独立评估,并提出评估建议,作为项目资金安排的参考依据。通过事前评估,2.5亿元左右的资金被否决,节约了财政资金。在事前评估过程中,邀请12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程参与,并进行了居民问卷调查,创新了社会各方参与政府项目决策的形式。2011年,将进一步扩大市级项目支出事前评估试点范围,选取拟列入政府办实事项目、保障民生类项目、城市管理服务和城市建设类项目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进行事前评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财政资金分配决策,提高预算资金分配决策的科学性、公开性。三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2010年以来,北京市财政局不断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绩效评价工作实效。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在市属高校预算编制中,以各高校近三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经费核定的参考因素,将各高校分为4个等级,分档确定不同额度的绩效拨款;要求各预算部门和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完善制度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问责体系,强化部门绩效理念,改变“重投入、轻效益,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财
责任编辑 李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