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鞍山市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城市新一轮“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为落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要求,安徽省马鞍山市财政部门转变理财思路、整合财政政策、集中财政资金,全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0亿元,增长1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6%,比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
(一)调整财政支出政策,重点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转移支付和优质服务等手段,壮大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做强现代服务业。一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2010年,争取和安排企业技改资金7722万元,重点支持了28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吸引银行贷款、拉动社会投资23.9亿元。安排科技专项资金5600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成立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矿院)两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行,华菱汽车、矿院被认定为国家级...

马鞍山市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城市新一轮“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为落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要求,安徽省马鞍山市财政部门转变理财思路、整合财政政策、集中财政资金,全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0亿元,增长1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6%,比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
(一)调整财政支出政策,重点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转移支付和优质服务等手段,壮大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做强现代服务业。一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2010年,争取和安排企业技改资金7722万元,重点支持了28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吸引银行贷款、拉动社会投资23.9亿元。安排科技专项资金5600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成立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矿院)两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行,华菱汽车、矿院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安排专项资金325万元,对专利费用予以补助,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鼓励发明创造。二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落实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财政奖补政策,安排节能减排资金1.4亿元,重点支持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1%,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安排环保资金2200万元,支持环境监测和污染处理能力建设、重点污染源整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资金567万元,大力支持退耕还林建设,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资金2.7亿元,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中小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给予奖励。在财政支持下,马钢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40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9300户,非公经济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四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亿元,向担保机构注入资本金。2010年,为186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金额7.03亿元。设立中小出口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2000万元,促进企业出口。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增设服务网点,对当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融资及租赁服务予以奖励。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增至14家,本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3.3亿元,当年新增100.4亿元,增长23.2%。五是支持企业跨越式发展。市财政投入1008万元,对泰尔重工、鼎泰新材、现代牧业等企业上市给予扶持奖励,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六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并投入资金700万元,重点支持传统服务业现代化升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出台促进软件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投入资金750万元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创意、动漫、网络等产业。目前软件园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被授予“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投入资金235万元,加快推进城区服务业、重点镇区、濮塘和江心洲生态旅游产业带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六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增长46%,高出全市工业增幅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家,产值突破4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户、总数达749户;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户、总数达116户。
(二)集中财政资金,加速实施城市发展战略
市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城市新一轮“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是拨付启动资金。投入资金3.2亿元,积极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滨江、秀山两个新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二是建立激励性财政体制。促进示范区和新区打造产业聚集区,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三是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长江公路大桥、宁安城际铁路、东环路高速化改造、马濮一级公路扩建、314省道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实施沿江大道、太白大道、湖西路、采石河路等主干道改造工程,拉开主城区发展框架。四是加快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投入财政资金8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近70亿元,使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向山、黄池等5个中心镇聚集,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次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五是支持招商引资。建立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以南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五个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坚持大开放、大招商,借力发展。2010年实际利用内资380亿元、增长42%,实际利用外资7.2亿美元、增长20%。六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入驻示范区和新区的企业,除国家、省规定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全市规定免收47项收费,并由市级财政“买单”。2010年,园区企业共减轻负担1300万元,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完善财政“强农”机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和经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强农”机制,加大“三农”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强农惠农补贴投入力度。2010年,全市对“三农”投入达12.7亿元,较上年增长26%。二是制定财政激励政策,引导农村承包土地依法规范有序流转。2010年安排资金160万元,对新增流转土地1.8万亩进行奖励,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总承包经营面积30%。对建立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的种植大户,财政给予专项奖励。三是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吸引达利食品、蒙牛乳业、雨润肉制品、鹰唛食用油、南京乡村大世界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马鞍山,发展现代农业。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超亿元。四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发展特色农业。投入资金4047万元,实施11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粮大户示范区、花卉苗木基地、水产生态养殖、黄池食品加工等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五是拓展农业保险品种,为现代农业提供保险支撑。结合全市特色农业发展方向,投入1282万元,除省确定的8个试点险种外,将大棚蔬菜、商品猪、种鸡等3类品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自选品种开展保险试点,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财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