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政精细化管理作为当代政府理财的最优目标,需要在现实中细化分析并客观评价预算资源配置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差异,并通过敏感性分析与回应,提升预算资源的配置效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各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逐步形成了覆盖预算编制和执行各个环节的全新管理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3年起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结合实际,开始探索和研究绩效评价工作。2005年,财政部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并在中央部门开展了绩效评价试点。2009年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开展。综观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整合多方资源聚焦财政预算绩效问题,为构建公共财政的共同治理结构搭建了基础性运作平台。预算绩效改革通过对公共支出现实效果的评价...
财政精细化管理作为当代政府理财的最优目标,需要在现实中细化分析并客观评价预算资源配置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差异,并通过敏感性分析与回应,提升预算资源的配置效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各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逐步形成了覆盖预算编制和执行各个环节的全新管理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3年起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结合实际,开始探索和研究绩效评价工作。2005年,财政部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并在中央部门开展了绩效评价试点。2009年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开展。综观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整合多方资源聚焦财政预算绩效问题,为构建公共财政的共同治理结构搭建了基础性运作平台。预算绩效改革通过对公共支出现实效果的评价,为公共财政满足民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提供了可以相对精确测度的详细刻画,这必将推动公共财政的各利益相关主体更加关注预算决策过程、运行秩序和绩效结果。因此,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为整合是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预算改革所应体现的总体方向。财政精细化管理作为当代政府理财的最优目标,需要在现实中细化分析并客观评价预算资源配置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差异,并通过敏感性分析与回应,提升预算资源的配置效率。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财政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微观层面具体支出项目绩效提升的同时,促使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不断强化绩效理念,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推进我国预算治理结构从控制取向到管理取向的整体转型。
三是预算绩效管理所体现的阳光财政理念和问责机制,有助于完善反腐倡廉的财政制度基础。现代政府预算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同步成长的,在各国公共财政的治理实践中,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始终是实现反腐倡廉和建设责任政府的利器。通过预算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公开化、法治化等一系列制度建设,最终打造一个推进反腐倡廉、实现责任政府的财政制度基础,也大体勾勒出了一条重塑我国预算治理结构的路线图。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的动态反馈和追踪问效机制,将规范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加强部门管理与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机衔接起来。通过绩效结果与预算资源配置结构的正向激励机制和反向惩戒机制,在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果的同时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和问责机制,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阳光财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四是地方政府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多元化改革探索,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有助于实现整体综合推进与地方多元探索的良性互动。综观当前各级地方政府推进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大多很好地体现了财政精细化管理理念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基本规范,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框架设计、绩效评价覆盖面的遴选标准、参与主体的互动结构、相关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绩效评价结果的动态反馈与应用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制度创新。这种颇具多样性的地方财政管理改革,对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丰富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充分整合调动财政预算利益相关主体的改革积极性,都将产生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
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理由相信,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日益深化和推进,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改革必将实现新的跨越。财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