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1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山东省青岛市围绕建设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实施“人才强文、科技兴文、品牌提升、龙头拉动、项目带动、文化走出去”六大发展战略,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文化产业形势喜人
青岛将“文化强市”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从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日渐突出。
1.文化产业增势强劲。全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共有文化产业单位4100余个,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7291个;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39.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累积效应逐步显现。特别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逆势上扬和新跨越。一是产业总体规模继续放大。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60亿元,总量规模已相当于第一产业。二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截至目前,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为27.5万人,同比增长18%,高出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速...
山东省青岛市围绕建设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实施“人才强文、科技兴文、品牌提升、龙头拉动、项目带动、文化走出去”六大发展战略,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文化产业形势喜人
青岛将“文化强市”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从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日渐突出。
1.文化产业增势强劲。全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共有文化产业单位4100余个,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7291个;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39.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累积效应逐步显现。特别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逆势上扬和新跨越。一是产业总体规模继续放大。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60亿元,总量规模已相当于第一产业。二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截至目前,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为27.5万人,同比增长18%,高出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速1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5.3%,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三是文化产业投资规模连年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日渐增强。建成了一批以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现代艺术中心、青岛大剧院、极地海洋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特色街等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带动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完成投资20.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增量资本向文化产业领域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同时,通过举办国际啤酒节、音乐节、金沙滩文化旅游节、海洋节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青岛文化的影响力。四是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快速膨胀,创收及盈利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拥有固定资产247.6亿元,同比增长44.4%,增速同比提高3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实现业务收入1011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35.2%,增速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
3.文化产业结构呈现新变化。一是核心层与外围层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2008年,全市核心层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33.5亿元,同比增长14.2%;外围层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47.2亿元,同比增长2.1倍。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比例由上一年的15.7:8.1:76.2调整为15.1:21.2:63.7。二是文化产业收入增值率(增加值与营业收入的比例)提高。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总的收入增值率为2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向。三是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三资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民营、外资等文化企业积极参与青岛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2008年三资企业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41.4亿元,个体私营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100.3亿元,两者累计同比增长21.4%,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7%,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三资及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四是网络、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崛起速度快,文化产业新增长点日渐增多。2008年,全市新兴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成为文化产业增长的新亮点。其中,广告会展文化创造增加值14.7亿元,同比增长2.8倍;娱乐文化创造增加值19.1亿元,同比增长2.2倍;网络文化创造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1.5倍,其增长速度均大大高于全市文化产业的平均增速,有力地带动了外围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
财政支持多措并举
为加快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财政部门不断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在界定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金资源,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财政文化投入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加大支持力度,市财政设立了5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文化创意、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等。并对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扶持方式、申报资格、审批程序等做出具体规定,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
2.科学界定文化单位的性质和类型,实行区别的财政扶持政策。市财政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根据公共文化的不同类型,调整文化资金投入结构。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在保证基本支出的前提下,建立按照提供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确定财政补助的机制,对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等给予重点扶持;对于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宣传文化单位,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促使其与市场相结合;逐步推动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重点支持有战略意义和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探索以公开招投标或委托等方式,采购文化艺术产品、开展文化活动项目、开发文化科研成果等。面向全社会的文化单位实施政府采购,推动文化单位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3.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市财政通过提供“种子资金”、担保、贴息、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帮助文化产业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多样化的社会投入机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联营、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建立完善文化单位绩效考评制度,从服务质量、服务数量、业务发展等方面实行目标考核和测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财政资金投入挂钩。同时,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新模式,变事后监督为事前评价。2009年,市财政对拟扶持的45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资金评审。通过引入第三方评审方式,公开招标确定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委托其对项目的财务状况、税收贡献、项目发展前景等进行评估,对申报项目补助数额和补助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审。通过将问效程序“前移”,对要实施项目先期评审确定,再根据项目绩效目标下达预算、实施项目的办法,促使预算单位树立绩效观念,进一步促进了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产业发展迎接新挑战
青岛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培育壮大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强势产业,产业水平距规划目标尚有距离,形成支柱产业有待继续发力。同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促进协调发展需要横竖联动。加之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逐年下降,刺激文化消费也有待加强。面对新挑战,市财政确立了进一步推动各项改革的新目标,加快实现青岛文化产业的腾飞。
一是积极打造文化产业重要增长点,促进其持续科学发展。坚持“抓大促小”、“抓优扶弱”的方针,选择关联度强、增加值比重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的行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针对青岛实际,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开发电子出版物、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文化经纪代理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快推进文化“1668”工程建设,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影视传媒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动漫基地等大项目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尽快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拢聚起区域性的新优势,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各区域功能优势,提升整体文化产业层次水平。如在市南区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休闲娱乐集聚区;在市北区重点发展特色街文化、黄岛区重点发展影视文化;在崂山区重点发展会展和旅游文化、城阳区重点发展工艺美术文化;在胶南市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以形成不同特色、相互补充、“错位经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加快刺激消费,着力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大力发展大众消费娱乐场所,不盲目追求高档次、高消费,使工薪阶层和普通百姓能消费、敢消费;尝试发放文化消费券,进一步拉动文化市场需求,在文化惠民的同时,有效扩大内需,刺激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 周多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