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1 作者:钱国玉
[大]
[中]
[小]
摘要:
河南省牢固树立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把预算执行管理作为提高财政部门执行力的首要任务,着眼于建立健全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度,提高财政支出均衡性,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机制
省财政厅党组把预算执行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明确提出预算执行问题表面上是支出进度问题,实际上是预算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和干部工作作风、办事效率问题,要求有关处室切实做到三个转变,即切实转变重省本级支出、轻指导市县的观念,积极加强对市县支出进度的分析、监控和指导,调动各级加快支出的积极性;切实转变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的观念,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跟踪问效,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转变重预算、轻管理基础工作的观念,加快推进支出项目库、基础数据库等建设,为加快支出进度奠定基础。工作中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目标管理制度。近年来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6月底全省支出要力争完成调整预算的50%以上,省市两级年初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支出进度必须在60%以上。二是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每月召开厅长办公会议研究预算执行情况。6月、9月、12月等关键月份,还要召开厅长专题会议,分部门、分地区逐项分析支出情况...
河南省牢固树立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把预算执行管理作为提高财政部门执行力的首要任务,着眼于建立健全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度,提高财政支出均衡性,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机制
省财政厅党组把预算执行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明确提出预算执行问题表面上是支出进度问题,实际上是预算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和干部工作作风、办事效率问题,要求有关处室切实做到三个转变,即切实转变重省本级支出、轻指导市县的观念,积极加强对市县支出进度的分析、监控和指导,调动各级加快支出的积极性;切实转变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的观念,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跟踪问效,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转变重预算、轻管理基础工作的观念,加快推进支出项目库、基础数据库等建设,为加快支出进度奠定基础。工作中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目标管理制度。近年来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6月底全省支出要力争完成调整预算的50%以上,省市两级年初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支出进度必须在60%以上。二是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每月召开厅长办公会议研究预算执行情况。6月、9月、12月等关键月份,还要召开厅长专题会议,分部门、分地区逐项分析支出情况,制定加快支出进度的具体措施。三是督导通报制度。省财政厅国库处按旬通报各处室支出进度、专项资金分配下达情况和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大额待分配专项资金;按月通报各省辖市的支出进度情况;按季通报省直各部门的支出进度情况。对于省直部门和市县预算支出进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由相关处室采取当面约谈、书面告知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和市县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意见。四是预算执行管理与干部考核相衔接制度。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将专项资金支出进度均衡化水平、分管部门年初预算到位率纳入对机关有关处室的考核范围。通过以上努力,初步建立了由国库处、预算处、办公室等处室组织协调,各部门预算管理处各司其职,财政与省直部门横向联动,省与市县上下结合的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环节,科学精细管理
财政支出均衡性受预算编制、执行各个环节的共同制约,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选准重点环节,明确责任,量化指标,加强督导,严格落实。工作中,突出抓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着力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有效衔接上下功夫,预算可执行性不断提高。一是科学合理编制年初预算。在编制省级预算时,要求各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按规定比例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对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部门,省财政暂不予批复预算;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的精细化水平,做好项目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切实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事项。二是规范预算追加。各部门申请追加预算,除特殊事项外,要在8月31日前将追加预算的申请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在9月30日前办理完毕,超过上述时限,财政部门原则上不再办理。财政部门审核追加预算时,先审核该部门的支出进度情况,对于支出进度滞后的单位原则上不予考虑追加。三是增强市县预算编制完整性。将可以固定数额的转移支付项目在每年年底前提前通知市县,并要求市县财政部门全部编入下一年度预算。
(二)加快下达待分配专款。预算执行中,相当一部分资金需要部门提出意见后分配下达。省财政厅积极主动督促部门加快待分配专款落实,确保待分配专款及早执行。一是制定待分配专款执行进度计划。年度预算批复后一个月内,各部门预算管理处组织相关主管部门,以序时进度为基础,制定执行计划,并逐月督促落实。二是明确总体进度目标。各部门年初预算安排的专项支出,原则上要在6月30日前细化到具体项目或单位,超过9月30日仍未细化到具体承担单位而无法执行的预算,全部作调减预算处理。三是改进以收定支项目管理。收入入库后及时会同预算单位提出安排意见,必要时采取先预拨、后清算的办法,避免年底集中支出。
(三)限时办理上级补助。中央补助在全省财政支出中占较大比重。省财政厅不断完善工作措施,确保中央补助资金尽早发挥效益。一是提前准备。对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提前做好分配预案、项目遴选、配套资金筹措等准备工作,确保收到文件后15日内提出资金分配或使用方案,30日内全部下达。对已经确定到具体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原则上在收到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分解下达。二是建立问责机制。对于预算单位迟迟拿不出分配意见的资金,主动沟通协调,必要时采取先预拨、后清算的方式。对严重逾期下达的,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实行责任追究。
(四)严格控制结转结余。一是压缩年末结转规模。对于下达到部门但至年底尚未支出的项目预算,除另有规定外,原则上用于平衡预算,不再结转下年度。对于尚未下达到部门的项目预算,确认已无法支出或无需支出的,全部收回总预算统筹管理或调剂到其他项目。二是减少部门结余。将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全部作为本部门编报下一年度预算的首要来源;对于净结余较多的部门,由省财政调剂用于省委、省政府新安排的项目。建立结余资金消化的激励措施,对于部门累计结余资金比上年减少的部门,省财政允许其按规定动用一定的净结余资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是加快上年结转预算执行。对上年结转的支出预算,在2月底前批复到预算单位;对单位结余的上年用款额度,在1月10日前核定批复到用款单位。
(五)强化资金支付保障。按照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用款计划审批,资金调度、支付和预拨工作,确保各项财政支出的资金需要,绝不允许出现因现金短缺影响支出的情况。一是组织做好人代会批准前的预算执行。人代会正式批准前,按照预算控制数预拨各单位前两个月的人员和公用经费,对政法、工商等部门先预拨3个月的专项经费,保证执法需要。二是加强用款计划管理,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对人员、公用经费按照均衡拨付的原则在上个月的下旬下达,专项经费和政府采购计划实行当日审批制度。单位提出的直接支付申请手续齐备后,基本上当日完成支付,最迟不超过两个工作日。三是加强对市县的资金调度。2007年起,将各市县的基数性转移支付补助纳入现金留成比例,增加市县留成现金数额,减少资金在途时间;每月统一测算和调拨市县下月资金,对大额专款随文件下达即时调拨;对中央支持的重点项目,在中央资金下达前,根据工作进度,先由省级国库垫付,同时下达地方各级配套资金;针对年初市县收支缺口较大的情况,集中超调资金,用于确保市县工资、津补贴按时发放和民生支出需要。
三、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水平
财政支出均衡性是财政管理各环节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抓好与支出均衡性直接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基础上,河南省财政厅着眼于建立有利于规范预算执行管理的新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实现预算执行管理与财政管理其他方面的良性互动。
(一)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把健全的国库管理制度作为提高预算执行力的制度保障。一是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施范围。省级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对所有全供预算单位实施了改革;18个省辖市均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158个县(市、区)也全部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二是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制定印发关于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2011年之前全面完成转轨工作,所有全供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加快建立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新机制。三是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省市两级财政都对财政专户进行了认真清理,把基建资金、政府采购资金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把所有财政专户统一归口国库管理机构管理,实现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调度。四是加强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清算业务管理。市县财政全面推行银行结算账户零余额制度,实行先支付后清算,严禁采取“以拨代支”的方式将财政资金沉淀到国库之外。省财政厅派出督导组,对市县会计集中核算转轨、资金支付等国库管理改革业务进行专项检查,切实提高市县国库集中支付运作水平。
(二)强化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把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作为提高预算执行力的重要内涵。一是全面收集和掌握预算单位和市县财政的各类基本数据,抓紧建立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建立健全支出项目库,推动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做好项目的遴选、论证、审核和排序。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科学预测财政形势,力争从源头上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制定了加强基层财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乡镇财政尽快转变和充实职能,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2010年省财政将安排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基层财政建设,帮助乡镇财政改善软硬件条件,提高其履行职能水平。
(三)提升信息化水平。把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技术支撑。一是按照财政部的部署,积极开展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在2010年1月省本级平台一体化财政业务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的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平台建设模式、统一表层业务应用系统、统一全省财政基础数据规范”的建设目标,实行以省辖市为单位集中部署和运行的模式,在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市县区的平台实施工作,建成各级财政部门内部、财政部门与本级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之间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二是通过预算指标、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等管理系统的整合,实现有关信息按照标准的接口程序导人导出,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通过平台有效提供各种预算执行信息,财政部门可以实时查询支出预算指标的明细数据、状态及其变动情况,及时组织开展预算支出执行、情况分析和监控等工作。
(四)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把监督检查和绩效管理作为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强化监督检查。省财政厅设立财政监督检查局和6个监督检查处,初步构建了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的监督工作机制。2009年深入开展“财政监督管理年”活动,对中央新增投资和河南省战危机保增长政策措施、十大实事等重大政策和重点支出实施跟踪监督,及时查处和纠正了一批违法违纪问题,规范了预算执行管理。2010年,进一步加大了财政专项资金、县乡财政基础管理等重点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二是推行绩效考评。制定了河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各部门预算管理处、省辖市财政局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将跟踪问效情况作为以后预算安排的依据,调动各部门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的积极性。
(作者为河南省财政厅厅长)
责任编辑 陈素娥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