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6年,津市市被列为湖南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市。四年来,津市市按照集中投入、分工负责、统一管理、整合报账的工作思路,大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1.2亿元的财政投入,带动各类社会投入8.7亿多元,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调整了农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抓支农资金清理归类,促资金投入合理化。按照资金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打破部门、行业、预算内外资金等界限,对所有涉农资金加以清理归类,确保在不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的前提下,整合一切资源,捆绑投入新农村建设。除涉农补贴、救灾等有明确特定用途的资金外,其他涉农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行统筹安排。将整合范围内的资金划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环境规划整治类、以奖代补贴息类、技术推广服务类等,实行分类统筹安排、集中投入使用,以发挥资金整合的“聚焦效应”。彻底摒弃“撒胡椒面”的做法,采取有保有压、点面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项目和关系全局的项目全力保障。
(二)抓项目评审,促项目规划科学化。聘请相关专家组成项目评估小组,对各涉农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
2006年,津市市被列为湖南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市。四年来,津市市按照集中投入、分工负责、统一管理、整合报账的工作思路,大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1.2亿元的财政投入,带动各类社会投入8.7亿多元,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调整了农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抓支农资金清理归类,促资金投入合理化。按照资金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打破部门、行业、预算内外资金等界限,对所有涉农资金加以清理归类,确保在不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的前提下,整合一切资源,捆绑投入新农村建设。除涉农补贴、救灾等有明确特定用途的资金外,其他涉农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行统筹安排。将整合范围内的资金划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环境规划整治类、以奖代补贴息类、技术推广服务类等,实行分类统筹安排、集中投入使用,以发挥资金整合的“聚焦效应”。彻底摒弃“撒胡椒面”的做法,采取有保有压、点面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项目和关系全局的项目全力保障。
(二)抓项目评审,促项目规划科学化。聘请相关专家组成项目评估小组,对各涉农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统一进行论证评估、择优选项,确保整合项目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三)抓项目工程监管,促项目实施规范化。为确保项目规范运作,津市市着重落实了“六项制度”。一是项目公示制。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项目招投标制。所有整合项目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选择资质好、实力强、技术硬、报价合理的企业施工。三是工程监理制。择优聘请专业监理公司,明确专职监理人员,对工程施工实行全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四是跟踪督查制。组成督查组,对项目进行督查。五是联合验收制。工程完工后组织有技术专家、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受益代表参与的联合验收组,按照合同要求验收。六是责任追究制。由项目主管部门、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公司、乡镇政府、村组代表等责任单位签订项目责任状,明确各自责任。对履责不到位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工程效益的,根据有关规定严格追究相关单位责任。
(四)抓项目资金管理,促资金效益最大化。一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针对整合资金来源渠道多、适用范围广、归口管理部门多的现实情况,津市市出台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实施意见,对资金筹措、归集、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二是完善资金报账程序。设立支农资金整合专户,所有整合项目资金一律纳入专户管理;公示整合资金报账程序,项目资金拨付必须先经项目主管单位核实施工进度,再审核报账资料、核定资金拨付额度,然后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拨付到项目施工方。三是完善工程造价审核机制。所有整合项目实施前一律实行财政投资评审,以审定金额为上限签订工程合同;项目竣工后再实行决算评审,以决算审定金额进行工程结算。四是完善资金问效机制。对所有完工的整合项目建立专门台账,定期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及时会诊,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实效。
(五)抓项目移交管护,促整合成果长效化。为避免出现“前建后废”现象,确保支农资金整合成果惠及长远,市财政部门对项目移交和后续管护实行了“三项界定”。一是界定受益范围。对所有整合项目按照其设计功能合理界定受益范围,避免出现独享公共资源的现象。二是界定管护主体。项目交付使用后,根据“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界定项目管护主体,并将项目资产清册进行整体移交。三是界定管护责任。根据项目功能与管护主体签订具体管护责任状,明确管护职责。同时明确管护资金由受益区群众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筹集,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津市市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开展以来,财政支农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较好地实现了“三改三提”。
第一,改善了农业生产设施,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一是兴修水库堰塘。共计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6处,巩固提高水库库容230万方;兴修农村“当家堰”67口,解决了42个村75个组的“干旱死角”问题;修复水库、塘坝水毁工程38处,恢复库容120万方。二是兴修灌溉沟渠。共计完成灌溉主渠道清淤205公里,硬化灌渠8条19公里,新建沟渠11公里,维修沟渠23公里。三是改造排灌机埠。共计维修改造电力排灌设施61处,使93台排灌设备恢复使用,解决了10.3万亩农田排渍排涝抗旱问题。
第二,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突出解决了五大问题。一是解决“出行难”问题。共硬化通村公路125条36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二是解决了“饮水愁”问题。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2处,使3.2万农村人口摆脱了挑水喝、找水喝、没有干净水喝的困境,其中2.2万人用上了自来水。三是解决了“居无所”问题。共计新建农村“安居房”760间,解决了近千名农民的住所问题;支持改造农村危房850套,消除了3800多人的住房隐患;新建农村养老院7座,解决了420名农村孤寡老人的居所问题。四是解决“条件差”问题。共计新建沼气池3843口,使1.2万农民用上了环保、清洁能源;改建卫生厕所4300多个,使1.4万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厕所。五是解决了“环境差”问题。重点对新农村示范片的村庄规划、居住环境进行整治,新建农民休闲广场7个,并成功打造了1个“生态旅游度假村”。
第三,改善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津市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是“稻—稻—油”和“棉—油”模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益低。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部门将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到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上。一是支持传统产业升级。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引导,依托大型灌区,建成了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改善沟渠、引进优质种子、推广先进技术,水稻产量质量均大幅提升,售价高出常规稻米25%以上。二是支持特色产业上档次。为促进藠果、蚕桑等特色产业上档次、成规模,津市整合支农资金560万元,发展藠果3万多亩,蚕桑1.2万亩,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引进双孢蘑菇种植技术和菌种,建成了双孢蘑菇种植园和加工厂,带动2000多个农民种植双孢蘑菇,户均增收3000多元;开发网箱养鳝810亩,投放网箱3万余口,亩均收入1.2万元。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围绕拉长产业链,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绿康食品”等藠果加工企业8家,使津市藠果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藠果基地进一步巩固、扩大;扶持“光华兔业”创品牌,带动1200多户农户养兔,年出栏肉兔30万只;扶持“张老头牛肉干”做大做强,使其年加工能力从5000头增加到1.2万头,带动近3000户农户养殖肉牛;支持“万盛茧丝绸”创业创新,奠定了蚕桑产业一体化格局,2010年津市被列为湖南省蚕桑发展示范基地。财
责任编辑 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