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各种挑战,山东省各级财政部门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中心,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回升向好,财政工作也取得新成绩。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财政支出3266.8亿元,增长20.8%,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财税改革加快推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铺路奠基的重要一年,财政保障和自身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山东省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切实把握好“四个关键”,力争实现“五个突破”。“四个关键”,即一是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通货膨胀预期和国家财政政策动向,针对经济财政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财政政策措施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二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财政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三是既立足当前,采取有力措施化解收支矛盾,研究解决好眼前所需、当务之急,又着眼未来,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增强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意识,针对财政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增强财政工作的创新性。“五个突破”,即必须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上实现新突破,在保民生、办实事、促和谐上实现新突破,在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上实现新突破,在抓收入、控支出、增财力上实现新突破,在推改革、抓管理、求绩效上实现新突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重点围绕以下方面抓好落实:
着力培植壮大财源。培植壮大财源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目的,也是财政部门支持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为从根本上提高经济财源运行质量,山东各级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财源意识,在全省财政系统深入开展“财源建设年”活动,做好转方式、调结构与增财源的结合文章。重点是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突出抓好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三个关键”,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区域经济、园区经济、企业发展“三个重点”,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点带动的经济财源发展格局;强化工作组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三个支撑”,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财源发展环境。
着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始终把增收节支摆在重要位置,努力拓宽聚财视野,创新聚财办法,切实在开源节流上狠下功夫。一方面,狠抓增收工作。密切关注财政经济形势,搞好预算执行调度分析,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指导。严格税政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税源控管,严肃查处涉税违法违纪行为。以深化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另一方面,严格支出管理。引导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肃预算执行纪律,从严控制一般性开支。大力整合专项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千方百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搞好政策研究,合理运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是根据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完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在“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上狠下功夫,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突破。把促进就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在支持扩大就业方面开创新局面。本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原则,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围绕建立无缝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搞好新农保试点,认真落实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各类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的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筹资机制,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迈出新步伐。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方面取得新成果。
着力创新财政体制机制。注重在推改革、抓管理上动脑筋、想办法,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着眼科学化,规范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做好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工作,不断健全政府预算体系。二是着眼规范化,认真抓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提高预算执行水平。三是着眼精细化,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做好财务会计管理、基层财政管理、政府债务管理、金财工程建设等工作,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财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