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中国代表团前往哥本哈根前就有一种预感,时间已不可能允许达成2012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协议,哥本哈根谈判成果因此非常可能是政治协议方式的阶段性成果。如果在谈判之前就公开此观点,圈内人一定理解,毕竟2007年底“巴厘路线图”提出以来,国际社会各方角力许久又僵持不下,谈判工作案文中仍然保留着太多的未定因素,但社会舆论多会认为悲观,毕竟大家满怀美好期待。
回想哥本哈根之行,感觉冥冥之中似已有定数,在哥本哈根只能取得这样的阶段性成果。
先看天气。打开地图,哥本哈根的地理位置将近北纬57度,比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还要高,虽然北大西洋暖流使这里的气候比我国北方要温和许多,但高纬度地区仍然无法驱开沉沉乌云和凛凛寒风,冬日长夜也让这里早晨8点还未天明、下午4点即已天黑。每天,各国谈判人员一早就摸黑奔往贝拉中心,在谈判会场封闭十几个小时,子夜才从会场返回旅馆,在会场通道入口处迎来送往的是几个枯干的气候难民塑像。谈判过程就像当时当地的天气一样变幻不定。两个多星期的日子里,前一个星期阴云密布,不时落下小雨,暗合谈判艰难。第二个星期的前两天,终于透过贝拉中心屋顶的玻璃落下几缕灿烂的阳光,似乎发出高层领导人会议...
随中国代表团前往哥本哈根前就有一种预感,时间已不可能允许达成2012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协议,哥本哈根谈判成果因此非常可能是政治协议方式的阶段性成果。如果在谈判之前就公开此观点,圈内人一定理解,毕竟2007年底“巴厘路线图”提出以来,国际社会各方角力许久又僵持不下,谈判工作案文中仍然保留着太多的未定因素,但社会舆论多会认为悲观,毕竟大家满怀美好期待。
回想哥本哈根之行,感觉冥冥之中似已有定数,在哥本哈根只能取得这样的阶段性成果。
先看天气。打开地图,哥本哈根的地理位置将近北纬57度,比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还要高,虽然北大西洋暖流使这里的气候比我国北方要温和许多,但高纬度地区仍然无法驱开沉沉乌云和凛凛寒风,冬日长夜也让这里早晨8点还未天明、下午4点即已天黑。每天,各国谈判人员一早就摸黑奔往贝拉中心,在谈判会场封闭十几个小时,子夜才从会场返回旅馆,在会场通道入口处迎来送往的是几个枯干的气候难民塑像。谈判过程就像当时当地的天气一样变幻不定。两个多星期的日子里,前一个星期阴云密布,不时落下小雨,暗合谈判艰难。第二个星期的前两天,终于透过贝拉中心屋顶的玻璃落下几缕灿烂的阳光,似乎发出高层领导人会议即将到来的信号,让人充满期待。但随后,天气又转阴,然后降下大雪,又一次暗合谈判曲折。
再看会场秩序。即使哥本哈根尽了最大努力,这次超大规模会议的接待能力仍然令人不敢恭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波尔在会议之初宣布,有3.4万人注册参加本次大会。会后统计,实际注册参会人数达到4.6万人。大家笑称,除了欧洲顶级足球赛事,可能极难在这样一个地方汇集如此高密度的人群,而且到来的人们都在围绕一个主题奔忙。他们不仅挤满了哥本哈根当地旅馆的所有接待客房,挤满了哥本哈根另行在当地安排的邮轮,还有一部分不得不坐一小时火车,住在临近的瑞典城市马尔默。另外,贝拉中心只能提供每日1.5万人的接待能力,为此要严格控制每日进入贝拉中心的人数,从而保证数千各国谈判代表的谈判工作。即使如此,贝拉中心内依然从早到晚熙熙攘攘。因工作紧张,谈判人员不能按时就餐,也因食物供应能力和就餐场地有限,从午饭时间开始直到深夜,在会场休息区总能看到吃饭的人群。众所周知,国际气候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制度,它将规划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秩序。但是在如此拥挤的空间里去构建世界新秩序,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过各代表团成员是清醒理智的维护国家发展权的使命承担者,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谈判意志。因为谈判工作在一个个封闭房间中进行,不是谈判代表团成员就无法进入会场,而且代表团成员自觉遵守对外交流规定,使得采访谈判的一些媒体记者感觉谈判工作非常神秘。有一位记者朋友曾在交流时问:“你们在怎样谈判?”我告诉她,其实谈判工作并不神秘。简单地说,谈判人员是按照预案,努力实现谈判目标。如果拔高一点,“唐雎不辱使命”应是对中国谈判代表团每一位成员的最好评价。
《哥本哈根协议》的出台缩短了圈内人和圈外人的认识差距,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这已经决定了哥本哈根只能是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旅途中的一个逗号,一个新起点。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最大成果,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应是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仍然作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基本框架,维护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仍然在“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下双轨并行;对于我国国内而言,它的最大贡献也许是让国人受到了一次深入的普及教育,在众多媒体的帮助下如此近距离地接近气候变化谈判这个没有硝烟的火热战场,如此真切地认识到气候变化谈判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权、发展主权,也如此主动地把气候变化问题直接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世界的发展前景是否无限?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利如何保证?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如何考虑?在气候变化谈判角力中,地球系统整体利益、不同群体利益和每个个体的利益纠结在一起。2009年,我们曾关注哥本哈根,2010年,我们将关注墨西哥城,还有此后每一年……在关注中,我们会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观念和行动将日益占据我们的生活,日益影响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日益控制世界资源分配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随着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积极主动地应对气候变化将为世界、国家和个人生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