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1 作者:本刊记者 石化龙 周多多
[大]
[中]
[小]
摘要:
重庆市武隆县自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信息化扶贫工程试点县以来,财政部门把实施农村信息化扶贫工程作为全县十大民心工程之首,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帮助贫困群众跨越数字鸿沟,加快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消除农村贫困的新途径,初步走出了一条“党政主导、政企联动、群众参与、统筹推进”的农村信息化扶贫模式。近日,记者对武隆县财政部门开展信息化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采访。
“五个覆盖”推动信息助农
“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我们确立了‘让每一位可开发的贫困农民都能共享现代信息发展成果’的理念,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用得上、用得了、用得好现代信息技术,力求做到‘五个全覆盖’”。武隆县财政局副局长冉建国向记者介绍说。为做好试点铺开工作,县财政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规划全覆盖。县财政局统一编制了全县中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五大经济区187个行政村的扶贫信息路建设规划,对各村的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培训基地、产业覆盖、电脑入户、技术支撑、人力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建设全覆盖。按照建设覆盖到“每个经济区、每个乡镇、每个行政村、每所学校、每个产业、每家农户”...
重庆市武隆县自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信息化扶贫工程试点县以来,财政部门把实施农村信息化扶贫工程作为全县十大民心工程之首,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帮助贫困群众跨越数字鸿沟,加快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消除农村贫困的新途径,初步走出了一条“党政主导、政企联动、群众参与、统筹推进”的农村信息化扶贫模式。近日,记者对武隆县财政部门开展信息化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采访。
“五个覆盖”推动信息助农
“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我们确立了‘让每一位可开发的贫困农民都能共享现代信息发展成果’的理念,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用得上、用得了、用得好现代信息技术,力求做到‘五个全覆盖’”。武隆县财政局副局长冉建国向记者介绍说。为做好试点铺开工作,县财政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规划全覆盖。县财政局统一编制了全县中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五大经济区187个行政村的扶贫信息路建设规划,对各村的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培训基地、产业覆盖、电脑入户、技术支撑、人力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建设全覆盖。按照建设覆盖到“每个经济区、每个乡镇、每个行政村、每所学校、每个产业、每家农户”的要求,财政部门全力推进扶贫信息路建设。聘请北京中星互联公司的专业人员,保证技术力量;财政投资近700万元,已在60个村建成62个卫星站,安装WIFI无线网络转发天线30套。截至目前,已完成100个贫困村的信息路建设,全县行政村信息覆盖率已达到32%,农村人口信息覆盖率达26%。规划于2010年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无线宽带上网。
——产业全覆盖。武隆县把双河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和顺镇优质烤烟产业基地、土坎镇中药材金银花特色产业基地和火炉镇中药材当归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的地方,优先纳入项目建设的重点。同时,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大户,也纳入前期布局建设的范围。结合武隆的地形特点及农业发展实际,县财政部门坚持“信息覆盖产业,信息服务产业”的原则,始终做到信息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基站设置工作围绕贫困村产业进行卫星设备布点和安装,加快实现对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烤烟、草食牲畜、淡水养殖等特色农业和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全覆盖,有效发挥信息化扶贫工程对产业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已建成信息化扶贫工程的行政村,产业信息覆盖率达到100%。
——培训全覆盖。为了真正让农户用好这些设施,实现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的有效应用,武隆县财政部门在落实好设备的同时,建设村级培训基地,请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扶贫志愿者、乡镇驻村干部、扶贫集团驻点人员和学校教师当贫困农民的老师,进行电脑应用操作技能培训,力争培训覆盖到每一户农户。目前,已建成60个标准化村级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16350人。同时,还把各级各类学校懂电脑的学生也发动起来,让他们当好父母的“电脑老师”。
——农户全覆盖。为使每一户可开发的贫困农民都能用上电脑,感受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县财政部门主动争取市级扶贫集团和社会各界组织干部职工捐赠电脑。同时,要求县级21个扶贫集团千方百计帮助对口村社和农户解决电脑缺乏的问题。在各级的帮扶下,全县已募捐到电脑680台,其中500台电脑经过专业技术人员改装后,直接送给500户贫困农民使用。
强化“四级联动” 推进“三网合一”
武隆县在信息扶贫工作中建立了"一县一中心、一乡一平台、一村一基地、一户一电脑"的“四级联动”体系。“一县一中心”即组建“武隆县扶贫信息中心”,落实3名专职人员和16名大学生志愿者,具体负责实施和指导信息化扶贫工程建设。“一乡一平台”,即各乡镇建立扶贫办公室,落实专职扶贫干部1—3名(小乡镇1名、大乡镇3名),将乡镇信息化扶贫工程的管理责任明确到专职扶贫干部。“一村一基地”,即在行政村建立标准化培训基地,开展农民电脑基础知识培训。“一户一电脑”,即向社会各界募集电脑,力争每一户可开发的贫困农民均能使用上电脑,实现无线宽带上网。为此,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47万元,用于工程实施的卫星设备安装、捐赠电脑改装及村级培训基地建设。
为了集中力量建设网路信息系统,武隆还积极推进“三网合一”的工作进程。在试点中,把“农村信息扶贫网与扶贫爱心救助网和扶贫对象监测网”有机整合,在充分发挥农村信息扶贫网巨大作用的同时,整合完善了全样本的“扶贫对象监测网”,对贫困户住房及家庭人员状况、脱贫规划及进度、干部帮扶及进展等情况实行网络动态管理,脱贫一户、巩固一户、销号一户。在对三网进行整合后,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扶贫爱心救助网”,将贫困群众的姓名、贫困类别、家庭人口、致贫原因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等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并对外公布急需助学、助残、助医、助智、助技术、助产业等方面的信息。
“信息之路”筑就致富之路
“今年年中,我通过上网了解到当归需求很大,我就及时种上了20亩当归,现在也算跟上市场,能挣上钱啦。”正在村活动室上网的41岁的岩峰村村民王建云很自豪地告诉记者。从2009年5月开始,他通过3期的学习,现在不仅能熟练地打字,在网上了解农产信息,还能向其他农户介绍当归种植的经验并指导他们种植。
“近年来,我们在扶贫攻坚中充分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要治贫、先治愚’。为此,全县强力实施了各乡镇到县城、县城到重庆主城、县城至周边区县‘三个一小时’交通工程。2009年,全县实现了100%的乡镇通畅、100%的村通达、57%的村通畅,2011年将实现100%的村通畅,基本实现‘三个一小时’目标。在加快修筑贫困群众‘出行公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我们抓住农村信息化扶贫工程试点的机遇,通过修筑被老百姓誉为‘天路’的‘信息之路’,促进了贫困农民富脑强智,探索了一条‘两路并进、互动互促’的新道路,成效显著。”冉建国介绍道。
——贫困农户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贫困农户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了网络知识,视野更加宽阔,思想更加活跃,观念得到更新,同时从中学习了文化和技能,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生活,提高了整体素质。据统计,农户上网了解政策的占50%,在网上学习科技知识的占30%,通过网络浏览务工、维权、求医、烹饪等信息的占20%。农户学习的热情更是喜人,火炉镇岩峰村农民杨遂华半夜半夜地练习电脑应用操作,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电脑使用技术;双河乡木根村农民蒋世秀是个蔬菜种植大户,为了能及时从网上了解蔬菜市场行情和价格,专门请学校的老师突击培训,不到半个月就熟练掌握了电脑的使用技巧。
——推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结合山地实际,贫困地区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促进了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业和生猪、山羊、冷水鱼等养殖业的发展。信息扶贫工程实施后,全县的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到22.73万亩,同比增长了59.5%;产量达到24.65万吨,同比增长98.4%;增加面积、产量和收入的区域,主要是信息扶贫工程普及的双河乡、和顺镇、火炉镇等。
——促进了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全县实现信息覆盖的60个村,有贫困农户8000余户,目前已有80%的农户在信息扶贫工程建设中获益。火炉镇岩峰村50户农民依靠网上信息,与重庆林海药业公司签订200亩当归种植合同,现在每户年平均收入达到6500元。
——提升了信息扶贫的综合效能。信息路工程建设,为贫困村实现爱心救助、法律支援、文化娱乐、农产品销售、外出务工、抢险救灾等提供了方便。2009年,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山体垮塌灾害发生后,利用信息化扶贫工程网络迅速建立了两个卫星站,为抢险救灾指挥提供了优质的互联通讯,保障了现场卫星监控画面24小时不间断传输和新闻媒体的数据图象传递。通过信息化扶贫工程网络布点,火炉镇天子坟小学等一批地势偏远、无法开展远程教育的贫困村校还实现了远程教育,使山区儿童也能像城镇孩子一样走上信息化道路。财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