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台风、沙尘暴、高温干旱、极端降水……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节能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全球共同利益,更关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福祉。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中国到2020年将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这不仅是我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维护我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
从国家自身的发展来看,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国家长远利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更是日益突出。只有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开创新的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够在更长的时期内维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平息,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继续应对危机,并考虑到“后危机”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首先,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支持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扩内需稳外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尽管在国际市场上对传统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有所减弱,但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潜力和空间很大。同时,从国内情况看,随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也将持续扩大。其次,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支持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先是增强资金流动性、救助金融企业,最近纷纷把着力点放在实行“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很可能成为推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再次,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支持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尤其是一些重要资源消耗总量快速增长,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这些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下更大功夫,促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在新形势下继续支持节能减排工作,财政部门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政策制度上让市场“无形的手”与政府“有形的手”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为节能减排提供有力保障。中央财政将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支持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污水管网建设以及新能源发展;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创新资金运作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将资金安排与节能减排挂钩,多节能、多减排、多奖励,节能减排量由第三方机构审核,从而保证资金使用有效性和节能减排效果。二是完善税收制度,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等方面,对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消费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相反,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生产消费行为采取高税率予以抑制,从而推动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体系。三是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发挥政府率先垂范作用。继续实行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制度,制定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对空调、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照明产品和用水器具等实行强制采购,以更大程度和范围发挥政府采购对节能减排的引导作用。四是加大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完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建立跨流域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以推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