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9 作者:安徽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2004年2月,沈浩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安徽省财政厅选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三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2009年11月6日凌晨,年仅45岁的他因积劳成疾,不幸猝逝,倒在工作第一线。作为财政战线上的杰出楷模,无论是在财政厅工作期间,还是到小岗村任职,他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用生命谱写了新时期财政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赞歌。
受命赴任:“小岗村社会关注度很高,我相信我一定会干好!”
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委先后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单位分三批选派1.2万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2003年底,第二批选派工作开始,安徽省委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新农村建设帮扶任务交给省财政厅,并要求选派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这是省委对财政厅的重托,也是财政厅的历史使命。经过细致的筛选,厅党组最终将目光集中在沈浩同志身上。
铜陵财专毕业分配到财政厅工作以来,沈浩同志经过不断锤炼,很快成为厅里的业务骨干,深得好评。同时,作为农家子弟,沈浩对农村情况十分熟悉,对农民群众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
尽管...
2004年2月,沈浩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安徽省财政厅选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三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2009年11月6日凌晨,年仅45岁的他因积劳成疾,不幸猝逝,倒在工作第一线。作为财政战线上的杰出楷模,无论是在财政厅工作期间,还是到小岗村任职,他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用生命谱写了新时期财政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赞歌。
受命赴任:“小岗村社会关注度很高,我相信我一定会干好!”
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委先后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单位分三批选派1.2万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2003年底,第二批选派工作开始,安徽省委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新农村建设帮扶任务交给省财政厅,并要求选派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这是省委对财政厅的重托,也是财政厅的历史使命。经过细致的筛选,厅党组最终将目光集中在沈浩同志身上。
铜陵财专毕业分配到财政厅工作以来,沈浩同志经过不断锤炼,很快成为厅里的业务骨干,深得好评。同时,作为农家子弟,沈浩对农村情况十分熟悉,对农民群众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
尽管沈浩具备到农村工作的优秀品质,但到农村工作毕竟是艰苦的。厅党组找沈浩谈话时,他当场表态:“只要组织信任,我就去,而且一定干好工作。”现任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是当时选派进村工作的联络员,也是沈浩的学长,两人相识相知26年。沈浩找他谈心时说道:“小岗村是‘大包干’的发源地,各方面的关注度很高,我到那去好好干,只有干出成绩,才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而且我相信我一定会干好。”
对于到小岗,沈浩在日记里披露了自己的心声:“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就拿自己到小岗村来说吧,虽然吃苦、受累,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使自己得到锻炼,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
2004年2月16日,到小岗村任职的当天,他在日记里郑重写道:“今天,厅领导和几位处长送我到凤阳,要求我加强学习,理清思路,突出重点,一心为民,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注意方法。言之恳切。我在三年时间里,一定要按照省委和厅领导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带领小岗群众,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省委的决策争光,为财政厅添彩,为小岗人民增富,圆满完成三年的工作任务。”
真情融入:“这个新来的书记是干实事的,我们信得过他!”
来到小岗以后,沈浩才知道遇到的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多,村民们也向他投来怀疑的目光。“你一个省城来的年轻人,能改变小岗的面貌吗?”。还有的人说,他来只是挂个名,借着小岗村的名气来“镀金”,待不了几天就得跑。与此同时,名满天下的小岗村的现实情况令沈浩十分吃惊。交通不便,虽说离县城直线距离只有区区数十公里,但一条土路坑坑洼洼,从县城到小岗至少需要一个小时;集体收入无来源,且负债近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元,远远低于市县平均水平;环境卫生等也有待改善。
沈浩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的心已经和小岗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来就是横下心跟大伙儿一块干的。他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是啊!小岗肯定是难搞,不然我来了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既然来了,还后怕吗?要退缩吗?绝不!”
他知道,初来咋到,要想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到村以后,就开始起早贪黑、挨家逐户找人谈“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3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将全村100多户人家门头“数”了两遍,将小岗的实际情况“摸”了个了然于胸。他在日记中写道,“小岗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肯定很大,但存在的机遇也很多。我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权为小岗所用,利为小岗所得,情为小岗所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怕吃苦,严格要求自己,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小岗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岗人也一定会富裕起来”。这次调研走访也让村民对沈浩有了初步认识。小岗人说:“新来的书记没有架子,关心咱老百姓的疾苦,我们信得过他。”
几个月后的两件事让村民们对沈浩又有了新的认识。当时群众意见最大的就是村组道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沈浩决定,要修建村中水泥主干道。然而对外招标,报价最少的也要四五十万,为此,沈浩召集村民开会算了算账,决定由村里租机械、村民出工自己干。一身泥巴一脸灰,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人手不够,就自己当小工,扛水泥,拌砂浆,手上磨出了水泡。“有一次,车子轧倒了水泥模板,刚拌好的水泥熟料漏出来,沈浩找不到锹,竟用手把水泥熟料一趟趟捧回路基,还说,别把这么好的料子糟蹋了。我们看出来这个书记吃得苦、受得累,从内心里接受了他。”“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回忆说。路修好了,算下账来,整整省了近20万元,但沈浩人却瘦了一圈。
小岗村是名村,但是多年来复杂的村情一直制约着小岗的发展,一些人长期占用村里的集体资产,群众有怨气,村干部没威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沈浩请来法律顾问,依法收回了20间集体办公房、2台推土机和农用机具等集体资产,并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小组,建立了管理制度。
这两件事让村民们真正受到了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这个省城来的年轻人真不简单,真是来为咱大伙儿干实事的,我们信得过他”……沈浩用真情和实干赢得了小岗人的信任与支持。
凝心聚力:“我只是个引导者,当前最核心、最紧迫的是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把村民拢起来。”
赢得小岗人的信任和支持,只是迈开工作的第一步。但要真正带领小岗人发家致富,需要一支坚强的团队,需要村民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我这个村支书在小岗的角色只能是个引导者,而不能代替村民做决策,当前最核心、最紧迫的是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把村民拢起来,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沈浩这样给自己定位和明确了任务。
如何把小岗人的心拢到一起,使他们多想着小岗发展,尽可能地支持村里工作是需要率先突破的障碍。沈浩当即决定紧抓领导班子建设这一核心,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他从“两委”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工作程序,先后制定了《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深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初步形成了“主要干部抓全面、一般干部管一片、党员包户搞创建”的工作机制。
班子建设最根本的是要选好一批领路人。2006年5月,凤阳县委在小岗村成立党委,在沈浩的积极争取下,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干部被选派到村里任职。同时,举行换届选举,完善治保、计生、妇联等配套组织,落实完善党员学习、党务村务公开、财务审批等制度,使村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走上了正轨。沈浩还通过组织考察学习、座谈讨论、举办培训班、开设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小岗村民的思想、文化、科技、法制等教育,着力营造合力谋发展的良好环境。
经过几年实践,小岗村“两委”特别是沈浩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普遍认可。在“两委”的带领下,人人讲团结、家家谋发展的和谐奋进的小岗村崭新风貌日渐形成。
成功探路:“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更应强调加快发展。”
针对小岗发展的窘境,沈浩在日记中暗下决心:“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在某种程度上更应强调、突出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因此,一定要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上任不久,他就带着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大包干”带头人到大寨、耿庄和西沟等先进村考察,接着又组织了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探讨其他名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小岗为何没有发展起来,怎样才能发展起来,大家的观念在讨论中慢慢转变,发展的思路不断清晰。
很快,沈浩结合小岗实际,与村两委一班人为小岗村发展明确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将小岗发展的路径归纳为“三步走”,即“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2004年,沈浩依托已建成的80亩葡萄示范园,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业,并办起了葡萄文化旅游节。目前小岗的优质葡萄已发展到6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成为小岗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突破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瓶颈,2006年,沈浩从安徽科技学院首批引进3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并先后成立蘑菇、葡萄等产销合作社,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推广了种养技术,提高了发展新产业的能力,也解决了销售难题。沈浩还带领村民成立了小岗村优质养殖示范区,建起了500头种猪基地,并成立龙虾养殖协会,19户农民养殖龙虾100多亩,年收入30多万元。
沈浩坚持走工业强村之路,千方百计推介小岗,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成了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陆续引进了粮油食品公司和钢构厂、装饰材料厂、医疗设备厂等企业落户小岗,既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也让村民就地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如何打造小岗品牌,做好旅游文章,增加村民收入也成为沈浩十分着急的事。经积极努力,2006年,小岗被授予“全国十大名村”和“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并先后建成了“大包干纪念馆”、农家茅草屋等旅游休闲景点。每年到村里参观考察的游客络绎不绝,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
“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为小岗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正是这条路子,让小岗的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和谐。2006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比2003年翻了一倍。“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感慨地说:“以前的小岗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招牌富不起来,是沈浩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找准了发展路子。”
经济发展有了良好开局,沈浩又开始谋划构建和谐村庄,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主动跑省里、市里和县里,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完善小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在他的努力下,小岗实现了循序渐进的绿化和亮化;修复了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兴建了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翻盖了122户新房,4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与此同时,沈浩与村“两委”于2004年在村里正式设立了“小岗教育基金”,组建了小岗腰鼓队,兴建了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小岗村档案馆,每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村民文化广场播放露天电影,并办起了现代农民学习班,为小岗的未来发展培养新农民。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齐心协力加快发展、富民强村的创业热潮……
面对红手印:“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他们的难处,就让我再干三年吧。”
尽管苦涩多于欢乐,尽管收获饱含心血,沈浩到村任职三年,时间过得很快,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沈书记完成三年下派任务前夕,我们就决定把他留下来”,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透露。2006年底,小岗村98位村民集体写下“请愿书”,到省委和省财政厅,要求沈浩带领大家再干三年。“请愿书”后面是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严宏昌、严立学等98人的签名和鲜红鲜红的手印。摁手印,是小岗农民显示决心和履行承诺的一种最真实、最朴素的诚信表达方式。28年前小岗人按“手印”是为了吃饱饭而“要地”;而今天按“手印”,小岗人是为了致富而“留人”。
领导找到沈浩,充分肯定了他三年的付出和成绩,并就是“回”是“留”征求他的意见。摆在沈浩面前的又是一次艰难抉择,他心情十分复杂。此时,如果他急流勇退回到财政厅,任何人无可非议。从家庭方面考虑,年近九旬的老母望眼欲穿,盼他早日归来;年幼的女儿正在读书,需要父爱关怀。然而,面对98个鲜红的手印,面对组织的殷切期望,面对自己亲手铸就刚刚步入正轨的小岗发展事业,他更难以割舍。在个人利益与小岗村民“请求”的矛盾中,沈浩最终选择了留下。他说:“在小岗待了三年,习惯了。再留几年,与大伙儿再努力干几年,小岗村未来发展的基础应该更扎实。”
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小心翼翼地告诉家人时,年近九旬的老母亲默默流泪,女儿和妻子也很难过。为了争取家庭的支持,他把妻子孩子带到了小岗,当看到他艰苦的生活环境时,妻子和孩子都流泪了,但看到他带领群众修建的宽敞的水泥路,看到老百姓热情期盼的目光,她们再也没有提出让他离开小岗。
沈浩劝导妻子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了解他们的难处,就让我再干三年吧!”沈浩最终留下来了,成为全省第二批6000名选派干部中唯一留任的村支书。
再造新小岗:“他带领小岗人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创新的征程。”
沈浩继续留在小岗,让村民们心中有了“脊梁”。“小岗村因大包干而出名,现在小岗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关键是要引导小岗人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尽快让老百姓的口袋子鼓起来,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和谐的小康生活。”沈浩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2007年11月16日,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凤阳县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获得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通过,标志着小岗村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08年9月30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小岗村就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实地考察,并在视察小岗时做了重要讲话:“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农村的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的环境搞整洁,使得我们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当得知沈浩是省财政厅选派干部,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支书时,总书记连声说好,并勉励他说:“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总书记的鼓励让沈浩终身难忘,更加坚定了对小岗村发展的信心。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小岗村及时提出建成“四型村”战略目标,即把小岗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实现全面小康的新农村。
各自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就无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更无法吸引投资、引进企业、增加村民收入。“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沈浩这么琢磨着,在村“两委”统一思想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土地流转,引导农民把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出去。目前,小岗村已有3000多亩土地实现流转,每亩土地收益少的上升了五倍、十倍,多的甚至二三十倍。正是加快了土地流转,小岗村民不再被土地所困,大棚养殖、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纷纷搞起来了,招商引资项目也纷纷进来了,剩余劳动力也都有了就业好去处,土地流转使小岗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2009年,沈浩又把目光瞄向了国际市场。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等公司签约,总投资达15亿元的小岗村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项目落户小岗,年产值将高达60亿元人民币以上。该企业还将通过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带动并辐射周边乡镇发展20万亩的甜叶菊种植规模,将每年为群众带来6个亿的收益。
沈浩在小岗任职的第二个三年是小岗获得长足发展的三年。目前,小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3个村民组、人口近4000人的中心村。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9%;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级景区,红色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引进了美国GLG、从玉菜业等大型农业产业化深加工企业;打通了南连北接的快捷通道,112户村民搬进了集中居住的小区,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小岗,已经成了初步具备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年来,沈浩辛勤的耕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全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小岗村团结和谐的风气是二十多年来最好的时期。能有这样的局面,关键是要靠发展,让他们看到小岗村发展的希望,享受发展的成果,自愿投身到发展中来……愿这一和谐的局面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
洒满大爱:“他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小岗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沈浩放弃舒适的城里生活,离别母亲,离别妻女,独自一人来到小岗任职,对自己极为严格,全身心扑在工作中,把心中的大爱普洒给了小岗。
村民杜永兰说,“我嫁到小岗村40多年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书记!六年里,沈书记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除了外出开会、招商,基本都在村里,哪一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中午才回家,年初二又回到村里。这样的人,不是亲人又是什么?这样的好干部,谁个能不拥护?”
六年中,沈浩生活十分简朴,一直住在村头一间面积不足20平米、陈设异常简陋的小房子里,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衣服只能放在床上和椅子上。每月交上600元钱,一日三餐都在同院子里的村民马家献家代伙。房东马家献还介绍,沈浩刚来时穿的羊毛衫多处都破了,可是他依旧还是洗洗就穿。后来,我实在看不下去,就偷偷将羊毛衫扔了。可是像这样的衣服,他还有很多件。
六年中,沈浩对自己很抠,但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牵挂着群众的冷暖。“他的房门始终是敞开的,连晚上也不关,群众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直接进到房间。”沈浩的同事赵家龙说。村民谁家有困难,他心里也都有一本账。“有困难,找沈浩”,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2005年夏天的一个深夜,突然狂风怒号大雨滂沱,被风雨声惊醒的沈浩,首先想到的是居住在危房中的村民徐庆山一家,由于泥路湿滑,他干脆赤脚来到徐庆山家,把徐庆山一家安排好住处之后,沈浩又消失在夜幕之中。村民韩庆江的屋子漏雨,经济拮据,沈浩就组织村委会干部帮助他家修房子。“沈书记带人来给我修房子时发现我哮喘很厉害,又把我送到镇上住院治疗,我在小溪河镇医院住了38天,没花一分钱,哮喘被彻底治好了。”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生时,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知道后,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给他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中有4人智障,生活十分困难。为此,沈浩对他特别照顾,每到逢年过节,都给他家送去慰问金和年货,就连他家的被子、衣服都是沈书记送的。
沈浩曾在一篇自述里写到:“说实话,我刚到小岗时也想过,争取点资金项目,工作上超脱一点。但是一旦深入到具体工作,就身不由己了。这几天,我借回合肥办事的机会,回家看看,才得知老母亲住院已经一周多了。然而,母亲没有怪我,爱人也没有告诉我,但我却感到了深深的自责。自古忠孝难两全,只能对不起母亲,对不起妻女,对不起家庭。”
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一直是沈浩的好搭档。他说:“沈书记对自己的事、对家庭的小爱全部都给抛弃了,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小岗人民。他心里装满了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然而沈浩的付出也换来了村民们的爱戴和拥护。2007年除夕的早上,沈浩一开门,发现门前坐着“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廷珠85岁的遗孀邱世兰。沈浩以为他有什么难处,忙上前询问,得知老大娘要请他吃年饭,沈浩不忍打扰,连忙推辞,可老大娘执意道:“二十多年来,我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可不行!”面对着老大娘的一片真情,沈浩感动地吃了这顿极其普通而又终身难忘的年饭。2008年4月,小岗村和相邻的严岗、石马等2个行政村合并时,沈浩更是高票当选新的小岗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沈浩事后在日记中写道,“为小岗倾注心血,我值!”
深切缅怀:“沈浩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沈浩去世后小岗人写的挽联,也是沈浩六年来在小岗村任职期间的真实写照。
沈浩匆忙地走了,他的案头留下一份《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详细记录了他打算在12月30日前带领全村完成的11项任务。而在他逝世前的9月24日,小岗村186名群众已再次摁下红手印,写信给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要求再次挽留沈浩。信中写道:“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岗村的一位好的领头人。请求省委组织部、财政厅把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
这些任务,沈浩已经无法完成;这一请求,沈浩已经无法答复,他就这样离开了他所热爱和牵挂的小岗。
沈浩同志追悼会于11月8日上午10点在凤阳县政府礼堂举行。省、市领导和凤阳县各界数千人为沈浩同志送行,从县政府礼堂到殡仪馆,沿途数里,数千名群众眼含热泪,紧随着灵车,送完一程又一程。“沈书记一路走好”、“沈浩同志永远和小岗人民在一起”……一幅幅白底黑字的缎带,寄托了凤阳人对沈浩同志的崇敬和哀思。大家用最为庄严、最隆重的方式,送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沈浩,回家吧!”、“爸爸,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说年底回家的吗?”在沈浩遗体告别仪式上,妻子王晓勤和女儿沈王一泣不成声,母女俩的声声哭喊让在场者无不潸然泪下。严俊昌、严金昌等大包干带头人请求上级允许村民们为沈浩立一座雕像,放在大包干纪念馆里。在他们的请求下,沈浩骨灰安葬在小岗村公墓里。
沈浩的感人事迹激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情感共鸣。年逾花甲的村委会副主任、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泪流满面地说:“沈浩是为我们小岗村的发展累死的!”66岁的严金昌眼含悲痛的泪水:“自从知道沈书记累倒下了,我真后悔三年前不应该把他‘扣’下来。”65岁的杜永兰大妈说:“老天真是不公啊,怎么死的是沈浩,不能拿我换他吗?”
在省财政厅召开的追思会上,陈先森厅长深情地说:沈浩同志是省财政厅的骄傲,是全省财政系统的骄傲。实践证明,沈浩同志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勤奋朴实的人、追求事业的人、充满自信的人、奉献开拓的人。沈浩同志的离去是财政干部队伍的一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完成沈浩同志未了的心愿、未完的使命、未竟的事业。沈浩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责任编辑 周多多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