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既为贵州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改善民生状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给贵州财政带来严峻挑战。贵州各级财政部门将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围绕重点抓机遇,化解矛盾迎挑战。
围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规模。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困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近几年,贵州财政部门已把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为贯彻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和关键。为突破交通瓶颈,确立了集中财力建设以贵阳与周边省会城市间高速铁路网、省内市州地和县际高速公路网为主体,以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为补充的陆路交通体系目标,拟用10年时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但受融资能力制约,在资金投入特别是资本金筹集上面临很大困难。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贵州财政部门必须牢牢把握的良好机遇。同时,加大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贵州年降水量900——1500毫米,但喀斯特地貌和山区地形使地表水无法汇集,工程性缺水严重。2008年,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只有0.46亩,而全国为0.86亩,同时,有病险水库390座,还有1080多万山区群众(其中规划内575万人)没有实现饮水安全,虽经多年努力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投入不足。财政部门将把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又一个重点,加快推进黔中水利枢纽、“滋黔”工程和人均半亩口粮田工程,推进病险水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实施。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增长。一是支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贵州共有农村危房户190多万,其中重度危房户80多万,地质灾害危房户近10万。贵州省政府已于2008年开展试点,今年全面推开,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全省重度危房、五保户危房和自然灾害危房87万户的改造任务。财政部门将把支持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民生工程建设的重头戏,通过条块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工程实施。二是重点支持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贵州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按1196元的标准,2008年末全省有580万贫困人口、400万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人口。财政将重点支持推进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工程,扩大社会消费需求。2009年通过全省共同努力,力争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三是继续加大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等。四是启动“家电下乡”工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围绕科学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支持绿色工业化。财政资金将优先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发展;扶持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旅游商品等特色产业。二是支持建设生态文明。重点支持城乡污染面源治理,提高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支持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53个县石漠化治理试点,抓好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三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支农资金整合,推进大宗特色产品产业化;支持畜牧业加快发展;扶持优势蔬菜产业带和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巩固烤烟、油菜等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
努力化解收支矛盾渡难关。积极财政政策减税增支对经济增长是效应叠加,而财政收支则是矛盾叠加。贵州经济实力弱,发展任务重,民生困难大,收支矛盾相对而言更加集中和尖锐,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积极应对。一是争取中央对贵州的支持。实事求是反映贵州财力的有限性和民生工程建设任务的艰巨性,争取中央加大对贵州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积极反映贵州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社会救助等重点民生工程存在的困难,争取中央加大对贵州的专项转移支付。二是抓好增收节支,厉行节约,缓解收支矛盾。一方面强化依法征管,力争收入有所增长,另一方面要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三是优化支出结构,处理好保与压的关系,集中财力保证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资金需要。四是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将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构建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健全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财政监督机制;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