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贯彻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是尽快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也是地方财政部门当前肩负的主要职责。四川各级财政部门将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科学筹划,确保积极财政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把握“两个机遇”。“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四川的发展经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为全省经济发展带来了两个重大机遇。
一方面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机遇。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四川省投资计划高达1.7万亿元,由此形成的巨大投资需求是全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特殊优势和强劲支撑,而全国各省市的对口支援将形成产业转移和投资促进的特殊渠道,中央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先后出台的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等都成为四川独有的区域性政策优势。为实现“三年基本恢复”的目标,四川各级财政2008——2010年间将筹措灾后重建资金387亿元。为加快灾后重建步伐,财政部门将继续加强与项目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工作,对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项目优先安排资金,确保项目开工建设的资金需要,省财政...

贯彻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是尽快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也是地方财政部门当前肩负的主要职责。四川各级财政部门将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科学筹划,确保积极财政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把握“两个机遇”。“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四川的发展经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为全省经济发展带来了两个重大机遇。
一方面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机遇。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四川省投资计划高达1.7万亿元,由此形成的巨大投资需求是全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特殊优势和强劲支撑,而全国各省市的对口支援将形成产业转移和投资促进的特殊渠道,中央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先后出台的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等都成为四川独有的区域性政策优势。为实现“三年基本恢复”的目标,四川各级财政2008——2010年间将筹措灾后重建资金387亿元。为加快灾后重建步伐,财政部门将继续加强与项目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工作,对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项目优先安排资金,确保项目开工建设的资金需要,省财政还对困难市县项目配套资金通过资金调度予以支持,确保不因资金拨付问题影响灾后重建。截至2009年2月底,全省财政已累计拨付灾后重建资金842.4亿元。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这充分表明,作为西部大省,四川的外贸依存度较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中央4万亿元扩大内需方案的出台为全省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财政将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通过清理存量资金,归并专项资金,集中超收收入、新增财力和转移支付增量资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了从2008——2010年,政府性资金安排8000亿元左右(其中灾后重建资金3600亿元),2008年新增政府性投资800亿元左右(其中灾后重建资金783亿元)的筹资方案,预计三年将带动社会投资3万亿元以上。为促进经济止滑提速,省财政在2008年底安排一次性财政困难补助、预算内基本建设和企业加班补助等专项资金17.91亿元。2009年1月份,全省经济出现止跌企稳迹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2.9亿元,同比增长13.6%。初步预计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可望达到13%左右。
二是处理“两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尤其是在国际需求萎缩、出口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国内居民消费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扩大政府性投资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其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财政实力较弱,人均财力低,四川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公共财政理念的确立,全省社会事业欠账多的矛盾更加凸显。为此,2009年,四川省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计划投入资金726.7亿元实施“八项民生工程”,还将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三房改造计划等惠民政策。尤其在当前将把支持增加就业放在民生问题之首,2009年年初预算安排农民工就业培训等就业和再就业专项资金3.1亿元,对于解决大量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用好“两种手段”。为确保积极财政政策尽快取得实效,财政部门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必须用好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两种手段。对于基础性、公益性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投资刺激带动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乘数效应”,同时,防止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的“挤出效应”。重点是解决交通、电力、水利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优化投资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努力办成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能体现政府公共职能的项目。对于竞争性、盈利性项目,以市场机制为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重建资金不足的矛盾。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的内生机制,四川省财政厅还认真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如建立了促进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实行企业销售收入上台阶奖励办法、运用贴息、担保资金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等。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主体作用,提高政府性资金投入效益,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