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9年,河南财政将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中原崛起”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点把握七个着力:
着力支持扩大投资消费需求。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政府投资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中央切块预算批转到具体项目和单位。科学合理使用中央代发债券资金,督促市县落实配套资金,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加快预算安排专项支出进度,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上半年省市预算安排的重点专项资金支出进度超过60%。完善政府投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的领域。另一方面,认真落实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同时,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和促进就业、中小企业发展、住房交易相关税收优惠及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企业增加投资,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运用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促进工业主导产业升级和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

2009年,河南财政将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中原崛起”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点把握七个着力:
着力支持扩大投资消费需求。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政府投资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中央切块预算批转到具体项目和单位。科学合理使用中央代发债券资金,督促市县落实配套资金,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加快预算安排专项支出进度,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上半年省市预算安排的重点专项资金支出进度超过60%。完善政府投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的领域。另一方面,认真落实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同时,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和促进就业、中小企业发展、住房交易相关税收优惠及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企业增加投资,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运用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促进工业主导产业升级和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郑汴新区”核心增长极形成。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集中财力支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财政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区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形成多极增长的良好局面。
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把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和核心环节。运用贴息、补助、补贴、结构性减税、税费优惠、政府采购、融资等杠杆,为企业增资、增信、减负、促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采取免费发放财税政策汇编、开设网上服务专栏和免费培训等方式,增强服务企业透明度。完善工作效能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直接联系点,实行限时办结等措施,加快涉企财税政策落实。完善监督检查机制,规范涉企财税监督检查行为,强化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督导和责任追究,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着力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按照“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的原则,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综合运用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专项资金和政策,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近期,将针对严重旱情暴露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和抗旱能力不足等问题,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拉动经济增长结合起来,集中财力12.5亿元建设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050万亩,确保在大灾之年获得好收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以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实事”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和公共安全等投入,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认真落实和完善扩大就业和全民创业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支持企业稳定用工岗位,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3月底前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以财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加快政府投资涉农项目资金拨付,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在登记注册后给予3年扶持期,实行税费优惠和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着力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本着鼓励科学发展、促进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财力和事权相匹配、保存量、调增量、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全省财力分配结构,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细化部门预算,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完善公共资源、资产、资金、资本有效利用机制,健全土地、矿产资源等专项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着力强化财政管理监督。将2009年作为“财政监督管理年”,加强财政资金筹集、分配、管理的全程监督,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政策实施效果。重点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重大资金、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探索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开展绩效监督试点,加强财政资金跟踪问效。推进财政政务公开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向科学、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打造“阳光财政”,接受社会监督。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