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0 作者:朱岩 (作者单位:财政部中国国债协会)
[大]
[中]
[小]
摘要:
一、美国储蓄国债的财政部网络直销系统
美国的储蓄国债是一种类似于储蓄存款性质的政府债券,它提供固定的利息支付安排和到期赎回价值,不可以上市流通但可以提前赎回。当前,尽管金融产品已非常丰富,但对个人投资者来讲,储蓄国债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投资选择。而且,随着“财政部直销”系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通过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来安全、高效地投资储蓄国债。
1986年,美国财政部公债局开始采用早期形式的“财政部直销”系统,它使个人投资者能够通过电子化的方式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可上市交易的国债。由于省去了经纪商等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2002年,公债局新一代的“财政部直销”网站(www.treasurydirect.gov)正式面世,使投资者通过网络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储蓄国债成为可能,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后,网站又逐步增加了可参与财政部的国债拍卖发行、购买可上市交易的国债等多种功能,使投资者通过一个在线的账户实现了对全部主要国债品种的投资和管理。
“财政部直销”网站功能完备且操作简便。投资者通过建立在线的“财政部直销”账户,可以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国债,了解所持有国债的基本信...
一、美国储蓄国债的财政部网络直销系统
美国的储蓄国债是一种类似于储蓄存款性质的政府债券,它提供固定的利息支付安排和到期赎回价值,不可以上市流通但可以提前赎回。当前,尽管金融产品已非常丰富,但对个人投资者来讲,储蓄国债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投资选择。而且,随着“财政部直销”系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通过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来安全、高效地投资储蓄国债。
1986年,美国财政部公债局开始采用早期形式的“财政部直销”系统,它使个人投资者能够通过电子化的方式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可上市交易的国债。由于省去了经纪商等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2002年,公债局新一代的“财政部直销”网站(www.treasurydirect.gov)正式面世,使投资者通过网络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储蓄国债成为可能,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后,网站又逐步增加了可参与财政部的国债拍卖发行、购买可上市交易的国债等多种功能,使投资者通过一个在线的账户实现了对全部主要国债品种的投资和管理。
“财政部直销”网站功能完备且操作简便。投资者通过建立在线的“财政部直销”账户,可以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国债,了解所持有国债的基本信息和盈利情况,对所持有的储蓄国债进行定价,查询所丢失的国债本金和利息,也可以将所持有的纸质的储蓄国债转换为电子记账的储蓄国债等等。网站还特别提供“定制个性化功能的个人储蓄计划”和“将国债作为礼物赠与亲友”等多种附加功能。新一代的“财政部直销”系统由于其安全、便捷且交易成本低廉的特点深受个人投资者喜爱,发展势头迅猛。2008年,其已拥有了近30万个账户,所持有的国债市值超过8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的统计,“财政部直销”账户的投资者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其中,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3.5—10万美元)约占投资者总数的59%;投资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投资者总数的75%;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投资者总数的77%。
二、我国储蓄国债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储蓄国债已走过了近16年的发展历程。以纸质方式纪录债权的储蓄国债,即凭证式国债最初于1994年面市,意在逐步取代实物券形态的无记名国债;2004年财政部尝试发行了以电子方式纪录债权的储蓄国债的雏形——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2006年储蓄国债(电子式)的试点正式启动,它代表着储蓄国债未来主要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至此,形成了凭证式储蓄国债和电子式储蓄国债并存的格局。我国储蓄国债发行方式也不断得以改进,从初期的行政分配方式向不断规范的承购包销方式转变。目前,储蓄国债的发行采用承销团制度,由40家左右的商业银行组成承销团在国债发行期间以包销或代销的方式承销;个人投资者则通过承销团成员的网点柜台购买。
储蓄国债由于具有信用等级高、利息免税、收益稳定、变现灵活等特点,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储蓄国债的利率始终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税后收益,所以10余年来经久不衰,基本上保持热销。如今,储蓄国债已深入人心,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投资群体——即追求稳定投资收益的工薪阶层,这其中既包括始终青睐于凭证式储蓄国债的中老年投资者,又不乏被电子式储蓄国债所吸引的年轻阶层。
近年来,储蓄国债的年度发行规模平均占国债发行总额的30%左右,在筹集财政资金、保证财政政策顺利实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投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国债发行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同时,储蓄国债发行和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投资者“购买难”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我国一直以来拥有较高的储蓄率,200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22万亿元,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市场上适合普通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品种还不多,而被大多数普通百姓作为投资首选品种的储蓄国债,其年度发行规模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投资者巨大的投资需求。所以,每逢国债发行,各发行网点往往都会排起长队。二是发行成本较高,管理较为困难。储蓄国债由于采用承销机制,财政部均需向商业银行和相关承销机构支付承销手续费。目前,凭证式和电子式储蓄国债需分别向商业银行支付当期发行额7‰和4.3‰的费用,是一项不小的成本支出。2008年,财政部仅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储蓄国债承销手续费就将近12亿元。此外,由于承销机构的自主性较大,财政部对其实施管理较为困难。因此,承销机构在国债发行期间“惜售”、“超发”、“暗箱操作”及借国债发行之机“违规揽储”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凭证式储蓄国债,由于其发行方式和托管方式均较为落后,管理效率不高。三是承销机构被动持有国债占压流动性的风险较大。在包销方式下,逢低利率周期时,国债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商业银行将被动持有销售剩余的部分;而逢利率上升周期时,投资者有可能反复提前兑取旧债购买新债,商业银行又将被迫垫付提前兑取资金(相当于中途被动持有国债)。因而,银行随时面临着占压流动性的风险。如果占压资金的数额过大,就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支付能力和资产质量,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诱发危机。
三、在我国实行“财政部网络直销方式”的可行性
在保留原有发行方式的前提下,财政部探索通过网络直接面向个人销售储蓄国债的方式,是既符合发行人利益又符合投资者利益的“双赢”举措。对于发行人来讲,由于省去了承销机构等中间环节,可以大幅降低发行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讲,既能够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购买和赎回国债,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便捷地进行交易,减少了奔波排队之苦。至于商业银行,由于财政部直销方式分流了部分国债发行规模,虽然会流失一些中间业务收入,但同时也相应减轻了被动占压流动性的风险。此举使商业银行可以将资金专注于债券自营业务和放款业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和资产质量。所以,相信在我国实行财政部直销方式,必将得到各方的欢迎和支持。
目前,引入“财政部网络直销方式”的各方面条件已基本具备。首先,系统设计环节不存在太多难题。因为我们可以享受“后起者优势”,充分借鉴美国成熟的经验和技术,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系统方案。其次,我国电脑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已很高。2008年,我国网民数量已达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数量达到2.7亿人,这两项指标均居世界首位;互联网普及率为22.6%,也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21.9%。更为有利的是,当前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为主向“价值应用”为主的重大转变。最后,储蓄国债的市场基础已经形成。我国储蓄国债的投资者群体与美国的情况有着相似之处,即以工薪阶层和中老年人为主,只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逐步发展,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也将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王文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