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0 作者:财政部党校课题组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县和浏阳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生产经营规模化、经济关系市场化、组织形式公司化、技术服务专业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政府服务公共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两县(市)高度重视区域规划在引导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着眼于农业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统筹兼顾,采取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各乡(镇)村乃至广大农户立足当地优势发展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农业生产基地(园区)。
长沙县对全县粮食、生猪、茶叶、花卉、蔬菜进行科学规划,发展“一村一品”,引导乡(镇)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40%的村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60%的农户都有一个增收致富的发展项目,涌现了生猪村、蔬菜村、花卉苗木村、食用菌村、农家乐村等95个专业村,专业村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出428元。全县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农业生产初具雏形。目前,浏阳市以现代农业科技园为标志的现代农业日趋成熟,以优质稻产业带、花木彩色产业带、烤烟金色产业带、蔬菜绿色产业带、水...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县和浏阳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生产经营规模化、经济关系市场化、组织形式公司化、技术服务专业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政府服务公共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两县(市)高度重视区域规划在引导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着眼于农业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统筹兼顾,采取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各乡(镇)村乃至广大农户立足当地优势发展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农业生产基地(园区)。
长沙县对全县粮食、生猪、茶叶、花卉、蔬菜进行科学规划,发展“一村一品”,引导乡(镇)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40%的村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60%的农户都有一个增收致富的发展项目,涌现了生猪村、蔬菜村、花卉苗木村、食用菌村、农家乐村等95个专业村,专业村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出428元。全县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农业生产初具雏形。目前,浏阳市以现代农业科技园为标志的现代农业日趋成熟,以优质稻产业带、花木彩色产业带、烤烟金色产业带、蔬菜绿色产业带、水果橙色产业带为主导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的量和质都不断提高。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两县(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长沙县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6.05万亩,其中耕地流转12.37万亩。浏阳市近年实现土地流转77.28万亩,其中耕地14.1万亩,林地61万亩,荒地和水面2.18万亩。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两县(市)始终抓紧粮食和生猪等传统农业生产不放松,通过改良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推动粮、猪传统产业大幅提升。长沙县近年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40万亩左右,居全省领先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百强第87位。同时,加快生猪无公害基地建设,加大生猪品种改良力度,规模化养殖趋势初步显现,2007年全县出栏肥猪236.1万头,位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二位。在做大做强粮、猪产业的同时,两地还着力培育花卉苗木、茶叶、无公害蔬菜等新的农业优势产业。如长沙县近年着力打造百里茶廊产业带,茶园面积达8.5万亩,年产值达5亿元,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除此而外,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等新的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做强。浏阳市的食品加工、竹木加工、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则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新的产业支撑。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
2000年以前,浏阳市没有一家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近年来,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信贷支持等措施,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上规模、增实力,目前已有农产品加工过亿元的企业3家,过2000万元的企业20家;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长沙市市级龙头企业24家;有重点培育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该市柏加镇是发展花卉苗木特色农业闻名遐迩的小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但是,几年前,该镇由于没能发挥好花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千家万户花农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花木市场中“弱不禁风”,产品一直在低端徘徊,销售一度陷入低谷。“握紧五指便是拳”,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花木大户联合组建花木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到2007年就组建花木龙头公司28家。各花木公司与全国各大花木市场联网,及时为周边花农提供产销信息,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要合理种植花木,部分公司还与花农签订了协议,以“市场”择品定产,包收花木。2007年有90%以上的花木销售是通过龙头公司实现的。
到目前,长沙县已发展““百里茶廊”、“好韵味”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2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乡镇规模企业79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8家,过千万元的企业19家。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基地35万亩,带动农户14.2万户。并坚持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打造农业品牌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批当地农产品成为质量好、信誉佳、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目前,已有25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三)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协会的发展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引导、培训和适当的财政资金支持,着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目前,长沙县围绕茶叶、蔬菜、花木等主导产业,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71家,联结农户3.8万户。浏阳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0多个,其中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的达50多个,2000年还率先在全省组建了市农产品加工流通协会,把经营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营销拳头,组织会员将产品挤进超市,打进国内大中城市。
(四)坚持科教兴农,建设农业支持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狠抓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普及。如长沙县推广水稻轻简栽培技术6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30万亩、超级稻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00万亩次。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农药、新化肥示范500多项次,发展种、养、加专业科技示范户1万多户。
二是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两地注重整合农业、劳动、科技、扶贫、远程教育等各种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把培训直接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主导产业生产技术以及烹调、电焊、车工、建筑技术管理等技术含量高、岗位收入高等工种的培训。长沙县共编纂培训资料60多万字,实施“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各类农民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860期,受训农民9.8万人次。
三是着力造就农民致富带头人。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着力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支部书记,把优秀支部书记培养成基层党建的典型标杆;在广大农村党员中设置学习知识岗、发展致富岗等岗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乡土能入““传、帮、带”技术骨干作用,让农村实用人才的才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以长沙县为例,目前“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带双强”型村支部书记占到70%以上,4000余名党员致富能手担任村组干部,兼任“村官”的民营企业家或个体工商大户有110名。
(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两县(市)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多种途径、多项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有效综合利用,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建设;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长沙县以农村沼气池为纽带,带动农村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浴。目前全县拥有沼气池10.9万个,入户率达55%,其中有30多个村的沼气池入户率达到75%以上。通过建设农村沼气,发展了“猪—沼—果(苗、木、花)”、“猪—沼—渔”、“猪—沼—粮”等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每年直接节约燃料开支2700多万元,农民间接增收近6000万元。
(课题组成员:刘伟华 赵黎红 郭志奇 梅建华 吴文智 杨晓军 郭丛照 党海鹏 伍红梅)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