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北省谷城县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生活生存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2005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1384万元,突出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搬迁扶贫、老区建设等工作重点,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底的2671元增加到2007年的3814元,增长43%,全县两类贫困人口由12.84万人减少到9.53万人。
1.在扶贫对象上,坚持针对贫困群体。将2005年底的3.6万特困人口(未解决温饱人口)和5.5万低收入人口列为重点扶贫对象。并确定了扶贫开发的6个重点乡镇和30个重点村,另外确定了4个老区建设重点乡镇。
2.在扶贫的决策上,坚持群众参与。把项目的选择权交给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按照村级班子有战斗力、贫困群众有积极性、产业有基础、发展有潜力的要求,分村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并体现“四个结合”,即新农村建设与搬迁移民结合、基础配套与产业发展结合、示范带动与普及推广结合、开发与保护结合,使公共服务和专项扶贫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
3.在扶贫资金监管上,实行报账制。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立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专户,实现资金封闭运行。在县级...
湖北省谷城县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生活生存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2005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1384万元,突出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搬迁扶贫、老区建设等工作重点,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底的2671元增加到2007年的3814元,增长43%,全县两类贫困人口由12.84万人减少到9.53万人。
1.在扶贫对象上,坚持针对贫困群体。将2005年底的3.6万特困人口(未解决温饱人口)和5.5万低收入人口列为重点扶贫对象。并确定了扶贫开发的6个重点乡镇和30个重点村,另外确定了4个老区建设重点乡镇。
2.在扶贫的决策上,坚持群众参与。把项目的选择权交给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按照村级班子有战斗力、贫困群众有积极性、产业有基础、发展有潜力的要求,分村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并体现“四个结合”,即新农村建设与搬迁移民结合、基础配套与产业发展结合、示范带动与普及推广结合、开发与保护结合,使公共服务和专项扶贫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
3.在扶贫资金监管上,实行报账制。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立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专户,实现资金封闭运行。在县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上做到三规范,即规范报账凭证、报账程序和检查验收制度,为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提供保障。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采取转账支付方式,由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将资金从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专户直接拨付到报账村所在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开设的专户,拨入到村的扶贫资金通过该专户进行拨付和结算,实现扶贫资金县村直达。同时,推行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及时录入各项数据资料,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项目。
4.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整村推进扶贫,坚持产业化扶贫,坚持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坚持搬迁脱贫。一是以整村推进为突破口,建设新农村。从2006年开始在全县16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2007、2008年又分别启动了新一轮16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按照“多头争取、集中投入、分村推进、群众受益”的原则,将各类涉农资金分部门下达任务,确保80%的项目资金用在整村推进村项目建设中。二是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茶叶、蔬菜、花椒、制种、养殖“五大产业”的要求和各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了对各乡镇重点扶持的项目。目前重点乡镇的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特色,传统产业由粗放到集约、增加效益。产业板块的逐步壮大,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剂。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0%,受到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6%左右。财政部门把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手段,将财政扶贫与“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结合起来,培训补助资金采取“代金券”的形式直补参训农民,每年培训农民近7000人。四是加快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善生存条件。把地处高寒山区、边远地区、自然生存环境较差、靠自身能力脱贫无望的农户作为扶贫搬迁对象,通过搬迁实现脱贫。
责任编辑 王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