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县是北京市远郊县之一。县城西部的几个浅山区乡均具有发展板栗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县板栗产量历年都占北京郊区县总产量的70%以上,而且板栗果实硕大,品质优良,享誉国内外市场,年出口量占当地总产量的90%以上。
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使板栗生产遭到破坏,板栗产量逐年下降,总产量由1965年的669万斤下降到1979年的125万斤,而且栗质变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扶持发展板栗生产,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板栗科学栽植,加强科学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几年来,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支持建设板栗科学实验站。为发展我县板栗生产,198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板栗科学实验站,我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安排事业费和试验经费,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几年来,该站广泛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人员培训、技术示范等多种专业活动,并取得了6项科研成果,现已全部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板栗生产的发展。例如,栗树修剪...

我县是北京市远郊县之一。县城西部的几个浅山区乡均具有发展板栗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县板栗产量历年都占北京郊区县总产量的70%以上,而且板栗果实硕大,品质优良,享誉国内外市场,年出口量占当地总产量的90%以上。
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使板栗生产遭到破坏,板栗产量逐年下降,总产量由1965年的669万斤下降到1979年的125万斤,而且栗质变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扶持发展板栗生产,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板栗科学栽植,加强科学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几年来,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支持建设板栗科学实验站。为发展我县板栗生产,198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板栗科学实验站,我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安排事业费和试验经费,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几年来,该站广泛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人员培训、技术示范等多种专业活动,并取得了6项科研成果,现已全部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板栗生产的发展。例如,栗树修剪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确保板栗的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据我们对9户栗农的调查,剪修过的423株栗树年总产量达9,211斤,平均亩产542斤,与没剪修前相比,平均亩产增加162斤。
二、支持水利建设,改善浇灌条件。栗树是喜水植物,水分充足,树则生长旺盛;水分缺少,栗树便提前衰弱。近几年来,由于我县局部地区天气干旱,水分不足,栗树出现叶黄脱落现象,直接威胁着板栗生产的发展。为使栗树健壮,提高产量,栗农虽然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水利资源为栗树浇水,但什么时候浇,浇多少,却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加上水利设施不足,水源也无保证。因此,我们积极支持板栗科学试验站进行喷灌、管灌、滴灌等试验,支持板栗产区的群众因地制宜地打井建站,修渠上山,进行水利设施建设。1980年至1985年,县财政局共支持板栗基地打井建站11处,安装泉水管灌工程8处,增加灌溉面积13,180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支持板栗科学试验站在黄花城乡二道关村进行管灌试验的过程中,我们配合水利部门和试验站的同志一起观察地势,设计方案,进行经济预测,同时,拿出资金2.8万元修建管灌工程5处,埋设管道1.2万米,浇灌面积达4,900亩,栗树6.8万棵。结果产量比进行人工浇灌前增加5.85万斤,只此一项就增收3万元。
三、支持栗树密植,改变散生习惯。过去在我县的板栗生产中,栗树大都是自然散生的,由于亩株数少,地势陡险,不易进行嫁接、修剪、施肥、浇水等科学管理,造成产量低效益差。因此,为了扩大板栗生产面积,增加株数,提高效益,我们一方面积极支持板栗基地的栗农利用原有栗树间隙进行补植,一方面支持试验站在黄坎乡团泉村的原实生树中进行科学密植试验,并且加强科学管理,定期剪枝、嫁接、浇水、施肥,使板栗亩产连年上升。到1985年亩产达446斤。通过试验,我们把“密植园林化”作为发展板栗生产的方向,积极支持其他产栗乡村大力发展密植园。到1985年,我们支持全县发展密植园100余处,面积达8,000多亩,现已陆续挂果见效,平均亩产达96,5斤,是随山散生的2.5倍。见效较快的沙峪乡北沟村原是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穷山村,1983年我们拿出资金2.4万元,帮助该村新建密植栗树80多亩,同时修建了一座350立方米的蓄水池,埋设塑料管道3,600米,垒坝阶160道。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村的山变绿了,水变活了,板栗增产了。1985年,全村板栗总产量达5.8万斤,人均收入166.3元,从而摘掉了穷村帽子。
四、支持苗圃建设,扩大栽植面积。为了促使栗树提前挂果,实现1990年建成高产密植园4万亩,板栗总产2,000万斤的目标,我们于1983年实行了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人出人的“三结合”办法,与有关部门配合,重点支持8个乡、65个村建设苗圃2,200亩,购播优种309,770斤。经过技术人员的认真指导和栗农的精心管理,出苗率达80%。从1985年秋开始陆续进行栽植,目前,栽植面积已达8,000多亩,共150万株。
据1985年统计,近几年全县新扩种植面积8,656亩,栽植栗树65.7万株,建设密植园115个,兴修水利工程27处。板栗年总产量达424.7万斤,总收入达382.2万元,比1979年增加240%,为栗产区人民每人提供纯收入344元,向国家交售商品栗382.8万斤,换取外汇976.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