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作者:迟海滨
[大]
[中]
[小]
摘要:
进一步明确业务指导思想
财政部门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推动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到增产增收。在企业财务体制改革以前,财政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围绕“统收统支”进行工作的,预算收支管理工作做得多,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少。企业财务体制改革以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特别是第二步利改税之后,从根本上破除了“统收统支”的局面,原来上交的利润,一部分留给企业支配,一部分以所得税、调节税的形式征收;原来由财政拨款的技术改造资金,改由企业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流动资金也全部改由银行供应。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财务工作怎样做,主要任务是什么?我认为就主要工作来说,一抓财务改革,二抓财务管理。认真抓好这两项工作,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开发财源、培养财源,增加积累的目的。就企业财务体制改革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财权,增强了企业活力。据决算统计,1985年全国国营企业税后留利多达460亿元。今后要做的是继续完善改革的工作,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搞活大中型企业,逐步免除调节税...
进一步明确业务指导思想
财政部门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推动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到增产增收。在企业财务体制改革以前,财政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围绕“统收统支”进行工作的,预算收支管理工作做得多,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少。企业财务体制改革以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特别是第二步利改税之后,从根本上破除了“统收统支”的局面,原来上交的利润,一部分留给企业支配,一部分以所得税、调节税的形式征收;原来由财政拨款的技术改造资金,改由企业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流动资金也全部改由银行供应。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财务工作怎样做,主要任务是什么?我认为就主要工作来说,一抓财务改革,二抓财务管理。认真抓好这两项工作,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开发财源、培养财源,增加积累的目的。就企业财务体制改革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财权,增强了企业活力。据决算统计,1985年全国国营企业税后留利多达460亿元。今后要做的是继续完善改革的工作,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搞活大中型企业,逐步免除调节税和适当提高折旧率。企业上交的调节税,将视财力可能和经济改革的进展情况,在今后两三年内分批免除。分类固定资产折旧条例,大部分企业已经实行,其余企业今后二、三年分批实施。前几年,我们在改革方面用的力量多,因为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体制僵化,缺乏活力,效益极差,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用主要力量抓改革是完全必要的。由于我们配合整个经济改革,认真抓了企业财务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搞活了经济,提高了效益,收到了显著成效。今后我们要在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同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帮助和推动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来。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要把一切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方针,也要求我们企业财务工作首先要转移到这个轨道上来。财政部门“要成为经营管理部”,我们财政部门做企业财务工作的,包括财政部各企业财务司,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的企业财务处,都要按“经营管理部”的工作要求,转变和改进我们的工作,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把开发财源、培养财源的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资金困难,增强企业活力,提供了前提条件,才能更好的为发展大好形势作出贡献。
当前工作重点是帮助、推动企业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
国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整顿和改革,普遍有了提高,各地区都出现了一批管理比较先进的企业。但就总体来说,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这是产量低、消耗高、经济效益差,阻碍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我国技术落后,管理落后,两者比较起来,管理更落后。改变技术落后的状况不容易,要花许多钱进行技术改造,这不是短期能见效的。而抓经营管理,不用花钱,见效又快,是无本生意,要认真抓。
技术落后,已被各有关方面认识到了,并且有危机感,大多数企业都有技术改造的规划和设想。但管理落后,还未被普遍理解,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宏观经济管理是这样,微观经济管理也是如此。管理工作是组织生产力的工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工作,生产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生产力,单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效率。管理工作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重视管理工作,就不能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一靠技术,二靠管理。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因素。我们要充分认识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地、积极地帮助和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目前,企业管理落后的主要方面,是缺乏系统的经济责任制和相应的基础工作。生产多少,质量好坏,消耗高低,责任不清,情况不明。建立、健全系统的经济责任制,就可以把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带动起来,管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一步。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发挥我们的优势,使企业财务工作为层层落实经济责任制服务,帮助、推动企业把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建立、健全起来。有的同志认为,帮助企业搞内部经济责任制,不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这是从形式上看问题,从实际内容来看,抓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就是抓全面经济核算工作,并且高于单纯经济核算工作。只有搞好内部经济责任制,才能巩固全面经济核算,把全面经济核算落到实处,并能得到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企业和职工的支持。单纯抓经济核算工作,就可能成为财政部门、企业财务人员孤军奋战,难以打开工作局面。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可以较快地改善企业管理素质,提高经济效益。襄樊市财政局帮助企业层层建立经济目标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狠抓扭亏增盈,连续两年做到了所属两市六县工业无亏损,“六五”期间在能源、原材料提价的情况下,实现了利润同产值同步增长(产值递增17.6%,利润递增16.2%)。石家庄市财政局在去年目标利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的三十五户企业统计,今年上半年内部消化了2,300万元的客观减利因素,占这些企业同期减收因素的70%。哈尔滨制药厂青霉素钠盐车间,1984年亏损168万元。1985年开始实行车间核算盈亏,联利提奖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一举由亏损168万元变为盈利432万元。由于管理加强了,在短时期内就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由于加强了管理,经济效益提高,交税之后企业和职工都多得了,发展生产的资金也多了,企业就有了活力。经验证明,增强企业活力,主要靠企业提高素质,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不能靠国家减税让利。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所有企业都要搞。但责任制的形式,不要一个模式,要根据各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形式。不论搞什么形式的责任制,都要以执行第二步利改税为前提,都要逐步做到车间核算盈亏,各种奖励(国家规定可以计入成本的除外)、超包干分成,都要在企业税后留利中解决,或在工资与上交税利挂钩提取的工资基金中解决。财政部门对企业实行目标利润管理,也要以执行第二步利改税为前提。超额完成目标利润,按第二步利改税办法,企业所得随效益的增加而增加,水涨船高,一般不要另给好处。如地方认为给以必要的鼓励比较好,应由地方机动财力解决。
运用优惠政策,促进技术进步
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来看,要靠技术进步。我们回顾一下经济和技术发展史,问题就看的很清楚。自从产业革命以来,每个重大新技术的出现,都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使人类的物质福利前进一步。工业是这样,农业也是这样。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农业还未摆脱传统的耕耘方式,单产很低,四十年代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每亩单产平均只有200斤左右,这是人类从经营农业开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过若干万年所取得的成果。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物工程、化肥、制药技术的发展,加上兴修水利,从1950年到1980年短短的三十年中,使粮食亩产由200斤左右增加到500斤左右,增加一倍半。我国粮食单产也是这样,1952年每亩单产176斤,1984年增加到481斤,增加一点七倍。1984年粮食总产量8,100亿斤,同1952年相比,有5,000多亿斤是靠提高单产增加的,也就是靠技术进步增加的。从以上事实中可以看到,技术进步在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做企业财务工作的,要关心技术进步,从技术进步上求效益。近几年来,为了支持技术进步,除了财政拨款支持外,对企业的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实行了一系列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在税后留利中建立新产品开发基金;科学研究的经费和试制新产品的费用可以计入成本;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需要的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5万元以下的,可以计入成本,大型企业单台价值在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的,经过财政部门批准,也可以分期摊入成本;属于省、市、自治区科委、经委以上部门规划和确认的新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免征产品税(或增值税),免税所得用于开发新产品。我们要正确运用这些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速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目前,不少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意义还认识不足,不注意在这方面投资。国营工业企业一年可提取新产品开发基金8亿元,但用的不多。据决算统计,1985年末结余16亿元,相当于两年的提取数。工业企业一年提取的折旧基金和生产发展基金约300亿元左右,要帮助他们用好这笔巨额资金,主动了解,参与研究,提供建议,引导企业将资金用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降低消耗上。我们要逐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帮助企业讲求用财之道,用好资金,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开展群众性反浪费、提建议、堵漏洞的活动
各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很大的。要消除浪费,提高效益,只有领导的积极性而没有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是难以做到的。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生产过程的操作者,他们最熟悉生产和设备情况,了解哪里有浪费,也有智慧、有办法去消除浪费。要发动群众,开展查浪费、提建议、堵漏洞、搞节约的活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开展群众性“十查十算,一建议”的活动(一查原材料能源消耗,算超损超耗损失帐;二查装卸运输,算重复作业、轻载空载损失帐;三查跑冒滴漏,算物料能源损失帐;四查生产控制,算工艺指标损失帐;五查设备生产强度,算经济运行效益帐;六查产品质量,算降低等级、超重超标损失帐;七查劳力使用,算窝工浪费帐;八查固定资产投资,算有无增创利润帐;九查设备维修质量,算返修、拖延进度损失帐;十查流动资金占用,算资金时间价值帐。一建议,在清查核算的基础上,提合理化建议),一万多人的企业,由于开展这项活动,1984年增收600万元,1985年增收1,400万元。这个经验有普遍意义,各地区都要学习推广。凡是职工查出的浪费,提出消除浪费的合理化建议,被企业采纳取得经济效果的,应当给以适当奖励。
原材料、燃料节约奖试行办法,要抓紧贯彻落实,鼓励企业把物质消耗降下来。管理比较好,消耗达到先进水平的企业,可以按先进平均定额进行考核。消耗高的企业按上年实际或者前两年的实际平均消耗进行考核(滚动制)。
充实人员,提高干部素质
财政部门的企业财务工作,由基本上是收支预算管理型转向经营管理型,由一般的预算收支管理向包括讲求生财之道、聚财之道、用财之道的“经营管理部”转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内容日益向深度广度发展。因此,利改税之后,财政部门的企业财务工作,不但不能削弱,还要加强。人员过少,只能应付日常事务,无力开展管理工作,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人员过少的,要适当充实。
为了适应工作发展和顺利完成工作转变的需要,除了适当充实人员以外,还要对现有干部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企业财务工作面临的任务,不论从广度或深度来说,都有不少新的内容。培训干部没有现成的师资和教材。因此,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自力更生,勇于实践,有了经验就及时总结,以经验为教材,组织干部学习,提高一步,再回到实践中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组织学习。经过几个循环反复,就会使干部较快地得到提高。当然也要组织干部有计划的学习一些现代财务管理知识,如价值工程、管理会计、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等,提高干部素质,以适应需要,做好工作。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